【本土農業】未來出路 借助科技實現智能園藝
「水耕細作城市農業科技」(Farmacy HK)於2019年在香港數碼港成立,公司的行政總裁麥嘉晉將全環控智能移動農場概念帶到香港,借助售賣機大小的移動農場,將正在生長的作物放入超市、餐廳。消費者既能親眼目睹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還能即買即食。此系統可大大降低生產運輸成本,隨時供應新鮮且優質的食材。
麥嘉晉解釋:「全環控智能移動農場佔地僅兩平方米,年產至少7,000棵作物,相當於200平方米戶外農地的年產量,平均每個月能生產約3萬至4.5萬元的農作物。」
本地著名的室內水耕農場「綠芝園」(Farm66)由兩位七十後建築師及咖啡師合作創辦,其室內農耕概念獲阿里巴巴等創業者基金注資3,000萬港元。公司在大埔工業邨設立二萬平方呎種植場,先後研發出多層式垂直種植結構、無土水耕種植、LED波長高效節能技術、雲端控制參數檢測系統、室內魚菜共生生態系統等專利技術。現時,綠芝園每年農產量達36噸,農產品包括各式沙律菜及香草(如羅勒、紫蘇),全部供應本土市場,未來擬大幅提升年產量至180噸。杜拜正與該公司洽談合作,在當地引入新式農業,於沙漠的建築物發展室內魚菜共生系統。
西班牙建築公司JAPA在世界環保建築比賽FuturArc Prize中,提出前衛的「Dyv-net垂直農場」概念,其外形設計參考自中國梯田,農作物沿着環狀樓層種植,每層均可按需要移動位置,讓農作物吸收陽光及雨水。
此垂直農場採用水耕技術,毋須使用肥料,耕種用水可循環再用,並由實驗室監察農作物生長及分析其營養成份。農場亦可作教育用途,讓市民了解各種農業科技,農場收成可直接運往市區。JAPA更指,香港的大埔區可考慮興建垂直農場。
另外,新加坡跟香港一樣地少人多,同樣依賴糧食進口,但新加坡為應付2030年的糧食安全危機,推出「30-30」計劃……有關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於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未來出路 借助科技實現智能園藝》,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