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近百建制落選人獲委任分區委員會席位 會否架空區議會?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民政事務總署周一(7月27日)公佈新一屆分區委員會名單(下稱分區會),有別於往屆,不少現任區議員不獲委任,但有至少96名在去年區議會選舉中落敗的建制派榜上有名,引發民主派質疑分區會淪為「政治酬庸」,又指特區政府意圖「架空」區議會。民主派之所以有此憂慮,除了特區政府多年來從未清楚說明委任準則之外,還因為區議會和分區會的職能高度重疊,同是協助港府推動公眾參與地區活動的諮詢組織,但當局亦從未釐清。

分區委員會於1972年成立,隸屬於民政事務處,當時主要推行「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不過,自1982年確立區議會制度後,現時分區會的職權為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就籌辦社區參與活動及推行由政府贊助的計劃等事宜,提出意見予以協助、促進該分區居民及區內組織的社區精神。目前全港18區中的16區,設有67個分區委員會,合共有超過1600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委員;至於大埔及北區,則因有「鄉郊地區特色」及「成立已久的地方組織」,所以不設分區委員會。

區議會和分區會的職能高度重疊,同是協助港府推動公眾參與地區活動的諮詢組織,但當局亦從未釐清。(資料圖片/曾雪雯攝)

分區會=區議會?

驟聽起來,似乎與區議會的角色職能有所重疊。根據《區議會條例》第61條闡述,區議會職能包括就地區人士的福利、地區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地區制訂的計劃及為進行地區工程和舉辦社區活動而運用公帑的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在獲得撥款的情況下,區議會也會承擔地區環境改善事務、康樂及文化活動促進事務和社區活動。

翻查資料,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早於1998年便討論過分區會的去留。當時民政事務局回應指,區議會和分區會之間屬相輔相成的工作性質,區議員「通常」會獲委任為他們所屬地區的分區會委員,因可確保區議會與分區會之間能有緊密聯繫,但兩者在政制上並無直接關係。至於地區事務,區議會屬於法定機構,負責就地區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分區會則推動市民參與政府活動,並就地區事宜例如街道照明設施及巴士站等,向民政事務處提供意見。

分區會推動市民參與政府活動,並就地區事宜例如街道照明設施及巴士站等,向民政事務處提供意見。(資料圖片 )

就此可言,除了法定地位外,兩者的同質性仍然極高。直到2008年,特區政府為區議會充權,包括在全港18區展開「地區小型工程」,藉此為區議會提供更多資源,以進行改善地區設施、居住環境及衛生情況的工程;其後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和「地區主導行動計劃」,更由制訂到實踐都經過區議會的充分參與。不過,當局未再明確界定分區會的職能。

過去分區委員會做了什麼?

只是,翻查過去一屆各區分區委員會的報告,不難發現其工作大多與現時區議會的職能重疊。以2018至2020年度的屯門區議會分區委員會為例,四個分區會(西南丶西北丶大興及山景丶東北分區)截至9月為止,分別召開過六次會議,討論違例泊車丶區內交通及街頭衛生事宜;當中只有四次會議有逾八成委員出席,平均而言每次則只有五至六成人參加。

以屯門區為例,過去一屆的分區會舉辦過嘉年華丶慶回歸表演等等康樂活動。圖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大興及山景分區綜藝表演2019。(民政事務總署圖片)

除了召開會議外,分區會還有什麼其他工作呢?以屯門區為例,過去一屆的分區會舉辦過嘉年華丶慶回歸表演等等康樂活動,也會向有關政府部門報告地區事宜。有趣的是,這些工作與各區區議會轄下大型活動工作小組的職能嚴重重疊,例如後者同樣定期召開會議、就地區事宜直接與有關政府部門會面等等,藉此協助特區政府推動地區工作。

分區會的撥款來自區議會,而早於一月初時傳出政府有意擴大分區委員會組成並委任落選區議員時,已有不少地區區議會表決叫停對分區委員會的撥款。到名單出爐,新一份名單罕有沒有什麼現任區議員的身影,而且充斥大量落選建制人士,也難怪當下爭議四起。

新一屆屯門分區委員會名單。(民政事務總署文件截圖)

政府未有回應各種質疑,更令人對分區會的任命準則存疑。翻查資料,2005年曾有立法會議員以此質詢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而何志平這樣侃侃而談:「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地區委員會委員時,會考慮有關人選的操守、能力、擔任公職的紀錄、地區事務的經驗、對有關委員會工作的認識,以及服務市民的熱誠。在再度委任這些委員時⋯⋯還會仔細考慮他們對委員會工作參與的熱誠,以及對委員會所作的貢獻。」

不過,今天的政府似乎打倒昨天的自己。根據新一屆分區會名單,不少成功連任的民主派區議員都不獲委任,但有至少96名在去年區議會選舉中落敗的建制派榜上有名。當局絕對需要解釋委任準則,並好好釐清區議會與分區會的職能,不然的話,在建制與泛民兩派政治勢力勢成水火的今天,或連社區事也會被高度政治化,爭議也只會更為加劇,絕非好事。

相關文章︰新一屆分區委員會罕見無現任區議員 民主派:政治綁架民生

如欲瀏覽更多深度報道,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

224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BNO擴權突顯英國偽善 雙重國籍港人須二擇其一?

【立法會】「和理非」告別議會 民主派「前浪」為「溫和」辯

【港版納指】 恒生科技指數獨欠港資蹤影 港科企何以難崛起?

【科技.未來】 希望、天問、毅力相繼升空 火星探索競賽正式打響

最「香港」的香港導演 許鞍華:精誠創作,能屈能伸

疫後夜晚城市醒來 夜生活拉動中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