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轉戰幕後拍紀錄片 郭錦恩追溯華人移民故事
約郭錦恩在咖啡廳訪問,人還沒到,給她要了杯白開水。她見到一杯清水後,孩子似地大呼:「Perfect!」說話就和她的打扮般,率直、開朗,常常說:「這個位置我也不清楚,我要查一下。」
離開香港三年的郭錦恩從美國回來了,帶着自己的最新紀錄片計劃《非黑非白》(Not Black and White),試圖以外婆的故事為引子,帶出一個更大的華人與種族隔離時期的故事。
對熟悉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人來說,郭錦恩是個幕前人,她和黃金時代相互見證。而對我來說,郭錦恩是一個認真的幕後人,她在還做演員的時候就愛和幕後製作人聊天,以了解一部電影如何成片。而今,她不僅在紀錄片的製作上較真,還不知疲倦地仔細梳理自己的研究課題。
在香港藝術中心何鴻章排練室,穿着簡潔的灰色襯衫、牛仔褲,郭錦恩安靜地坐在一旁,看熒幕放映自己1999年編導的作品《迷失森林》,她在電影裏編了一齣關於女主角Alex的情慾從幻想回到現實的故事。
在觀眾仍沉浸在上世紀末的都市景觀、討論着昔日女性情慾故事放在今日香港會怎樣呈現時,她已打開幻燈片,介紹自己最新的紀錄片計劃《非黑非白》,瞬間將觀眾視線從二十世紀末的浮華都市香港,拉回二十世紀初種族隔離時期的美國南部。
郭錦恩從座位站起來考問觀眾:「華人在美國南部種族隔離時期的位置是什麼呢?」身處今日香港,思考這個問題似乎遠隔重洋與有時間距離,觀眾靜候着她的分享。
1865年,美國國會投票通過了廢除奴隸制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但由奴隸制度衍生的種族主義、白人與黑人之間的互相仇視,在二十世紀初仍沒有消弭。
1876年之後,在借助黑奴開發種植園而發家的美國南部,黑人仍受到《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管制,在諸如公車、學校、醫院等公眾場合劃分黑人區和白人區。表面上,這一法令保障的是「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但誰也心知肚明,給予有色人種的公共服務遠較給予白人的差,此舉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歧視有色人種。
直到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在公共空間的種族隔離制度才被禁止。
*註︰《吉姆.克勞法》乃1876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法律規定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
在郭錦恩尚未完結的紀錄片《非黑非白》中,她發現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南部不只和白人、黑人之間的激烈衝突、隔絕有關,還和「非黑非白」的中間人—黃皮膚的華人有關。她說,在主流敘述中,這段歷史似乎與華人沒有太大關聯,但仔細一想,當時南部有其他有色人種,他們在其中的角色是怎樣的呢?她的紀錄片想稍稍補全的就是這一模糊版塊:華人在黑人與白人對立時所處的「中間」位。
何謂中間位?郭錦恩以種族隔離時期南部的巴士為例,當時的大巴分前後座位,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後排,那麼,華人坐哪裏呢?
郭錦恩姨婆的丈夫(姨公)曾經是幫美國打仗的大兵,有一次,他在南部上巴士後,本能地向後排位置走去(黑人位),司機見狀叫住他,請他坐回前排。郭錦恩將自己置身於那個場景中想:司機讓姨公坐到前排,是因為他穿着服務於國家的軍服,還是因為他的膚色是黃而非黑?她沒有答案。
受外婆故事啟發 走進歷史場域
激起郭錦恩探究華人移民及其在南部中間位故事的,是自己最熟悉的外婆。
1939年,在美國南部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的黑人區,一名19歲華裔少女終於在數年的收銀工作中儲夠了錢,離開父母和父母開的雜貨店,逃離南部,去別處看看。
這個少女就是郭錦恩的外婆Pearl。
郭錦恩一直覺得外婆的叛逆故事很「得意」,而這份「得意」又成了自己紀錄片的源頭。從小到大,外婆的美國南部口音令她好奇:「我一直都不知道她小時候在什麼環境長大。」她常和外婆出去喝酒,聽她講年少時的故事。五年前,郭錦恩回到美國,子女也長大了,終於有心力將縈繞心頭多年的外婆故事以某種形式呈現。
訪談過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外婆的故事深深影響着郭錦恩,說不清是因為本身個性和外婆相近而被吸引,還是被吸引因而個性都變得相似。她或許承繼了外婆的不馴個性,對很多華人世界習以為常對女性的規訓感到不自在,有一種挑戰這種既定思維的慾望。她記得早年從三藩市回到香港,第一次拍電影是和成龍合作的《飛龍猛將》,她飾演成龍(律師)的助理。當時,劇組要求她穿短裙、高跟鞋,她覺得這副打扮一點也不像法律工作者,便去說服成龍,劇組後來給她換了長裙,戴上眼鏡。
從導演《迷失森林》到做女性清談節目,郭錦恩對女人故事的興趣沒有斷絕過,她認為很多時候,人們看歷史是從上往下看,對個人的故事並不珍惜,而女人的故事更不受重視。在女人的故事中,她格外鍾愛細小的、私人的故事:「我不會看誰讀書厲害,我最怕這些東西,反而最喜歡小故事—外婆的媽媽不給她出去,她就撒謊說兩姐妹一起去看戲,但其實一個去拍拖,一個去看戲,然後,看戲的那位將戲的內容告訴另一位,商量好後才回家。這和現在的女孩子有什麼分別呢?」
說到女孩子的故事,郭錦恩的「得意」評價又出來了。她想要捕捉的,就是這些私人故事中顯出的共性:有一些共同的習性,或許隔了幾代,至今仍存在。
外婆在1939年離家出走後,最終落腳在三藩市,有了郭錦恩的母親和之後的故事。
講到外婆的故事時,郭錦恩整張臉好像被點亮,開始在腦子裏想像叛逆少女的故事如何發生:美國南部、一個中國少女、怎麼儲到錢、怎麼做計劃、英文足夠好嗎、外婆在南部黑人區的成長環境如何……滿腦子有很多聯想。三年前,她從香港回到夏威夷,開始做資料蒐集和背景調查,發現當中牽涉到的歷史背景不僅僅涉及外婆的故事,而外婆的故事與一段更宏大的歷史之間產生了共振,還扣連着美國種族隔離時期的歷史和華人移民史。
繼續閱讀︰【專訪.下】紀錄片講述種族歧視惹爭議 郭錦恩︰我沒扭曲
上文節錄於第19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3日)《郭錦恩從追溯家族史開始 探究美國種族隔離時的華人位置》。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