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冠人工智能之名重臨 測謊機器為何陰魂不散?
面世近百年的測謊機(polygraph),測試結果不可靠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背後的思路從未消失,近年更有科學家希望結合人工智能(AI),製造新一代甚至未來的測謊機器,有些更已於歐美國家邊境關口測試。到底這些新的工具會把測謊技術提升至另一層次,還是把測謊機那段黑暗歷史以AI之名重演一遍?
承接上文︰以人工智能測謊 重蹈偽科學歷史覆轍?
如何消滅測謊機
這些新一代的測謊技術有多危險,沒有其他東西可比測謊機給我們更好的警示。美國國家科學院(NAS)2003年發表報告,指57個研究發現測謊機的準確率「強差人意」。歷史上也不乏能夠通過這種測試的知名案例,像前蘇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雙重間諜埃姆斯(Aldrich Ames)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於美國中情局(CIA)工作時,便通過了兩次測謊機考驗。
甚至只要有少許訓練,就能輕易騙過這些測謊機。1979年因未能通過測謊機測試而在美國俄亥俄州被誤判謀殺的Floyd Fay,在兩年半的牢獄生涯中成為了研究測試的專家,並開始教導其他犯人如何通過測試。只要15分鐘指導,27人中有23人都可通過。普遍的對策是對於那些對照問題誇大身體反應,包括在腦中想像一段打鬥經歷或不小心踏中圓釘,又或只需要夾緊肛門。
測謊機現在依舊受歡迎,並不是因為它有效,而是如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家Andy Balmer說:「測謊機的發明者知道,它真正的力量在於說服人們它真的有效。」這機器的存在本身已足以迫使一些人「自白」。1975年,美國辛辛那提一名考官就被指離開審問房間,透過雙面玻璃開心地看着疑犯把測謊機吐出的1.8米長圖紙撕碎並吃掉。
在八十年代,底特律警察甚至不需要有測謊機,只是把疑犯的手放在一台影印機,然後吐出早已印好「他在說謊」的紙張意圖逼供。或許沒有人比發明測謊機的John Larson更清楚這機器的逼供潛能,他在1965年臨死前寫道:「超越我的預期,透過可控制的因素,這科學調查變成了滿足實際目的的科學怪物(Frankentstein’s monster)。」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測謊機早已被廣泛揭穿無效,美國每年估計仍進行約250萬次測謊機測試。
在科學理據和使用程序都不明下,不難預期那堆新測謊工具只會重蹈舊有測謊機的覆轍,必然會造成偏頗的結果和冤案。歐盟數據保護監督Giovanni Buttarelli擔心,iBorderCtrl系統或會種族歧視:「我們是否只是評估有關身份真偽的謊言?還是也試圖分析那個人的某些身體遺傳特徵、面部輪廓和膚色?誰設下這些參數來決定一個人是否說謊?」 iBorderCtrl的網頁上也寫明,測謊系統會「對旅客的基本權利有影響」。
不時批評機器學習熱漸變炒作的華盛頓大學訊息學教授Jevin West,便就線上測謊機研究作警告:「研究結果引人注目。但當我們要處理與人類相關的問題時,就需格外小心,尤其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並因此引致定罪、監控或失業。當人們以為科技有這種能力,其影響遠大過只是一個研究實驗。」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言論、私隱及科技項目高級政策分析師Jay Stanley亦批評這股趨勢:「對測謊機之類的技術,素來批評都是它們允許偏見潛入其中。但這次聽來不只是潛入,而是張開雙手歡迎,並邀請它們共晉晚餐。」
相對可幸的是,雖然過去數年Avatar已經幫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BSA)、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一個機場、美國亞利桑那州諾加利斯口岸作測試,但CBSA只曾在實驗室設定下測試,並表明無意再進一步。因為,「這個存有疑問的實驗及這科技整體有好幾個重要的局限,令我們決定不會優先利用它進行實地測試」。諾加利斯的入境官員也表示,沒有計劃率先引入這套系統。
但是可以預期,新舊測謊方式將會一直有市場,而且與它到底有沒有科學證據關係不大。畢竟,就如歷史學家Ken Alder在著作《The Lie Detectors》寫道,測謊「不會被科學所消滅,因為它不是從科學中誕生」。
相關文章︰人工智能測謊 將成執法新潮?
新藥研發低迷 AI可如何顛覆生態AI用數據研製新藥 反而是它的最大局限?未來製藥專家 將由AI取代人類?
從招聘到挽留員工 人工智能如何改革人事部?分析求職者性格 人工智能請人更可靠?用人工智能請人 是消除還是延續偏見?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AI測謊:重蹈偽科學歷史覆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