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以人工智能測謊 重蹈偽科學歷史覆轍?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面世近百年的測謊機(polygraph),測試結果不可靠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背後的思路從未消失,近年更有科學家希望結合人工智能(AI),製造新一代甚至未來的測謊機器,有些更已於歐美國家邊境關口測試。但是,這些看似複雜的新測謊工具即使混入了AI熱潮,並不代表它們一定有效,甚至可能跟幾十年前的測謊機一樣,沒有足夠科學根據。

承接上文︰人工智能測謊 將成執法新潮?

拉脫維亞、匈牙利和希臘則測試過另一套名為iBorderCtrl的系統。該系統使用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MU)在千禧年代開發的Silent Talker技術,以AI分析超過40種微表情。旅客到達機場前,先要登錄一個網站上載護照相片,網站會有一個虛擬關員問一些常見的海關檢查問題,旅客需要口頭回答,系統之後會給旅客一個二維碼(QR Code)。入境時,關員會以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採集指紋和核實容貌是否脗合上載照片。最後,電腦顯示一個以100為滿分的分數,令關員參考旅客的資料是否可信。

曾協助英國警察提升盤問技巧、專門研究騙案的英國德比大學(University of Derby)刑事偵查教授Ray Bull直言iBorderCtrl「不可靠」,因為根本沒有證據顯示監控人面的微表情是準確的測謊方法:「他們在欺騙自己相信這系統會極之有效,但其實只是浪費大量金錢。這技術從根本上誤解了人類在真誠和欺騙時的所作所為。」

有外媒測試iBorderCtrl,問題全部如實回答卻被指說謊。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圖片)

事實上,美國新聞網站The Intercept記者在7月報道了其率先測試iBorderCtrl的結果,記者如實回答了16條問題,卻被機器指有4條說謊,最終只有48分。難怪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Chris Frith質疑:「現有的測謊機極不可靠,但無人清楚為什麼AI會好過它們。所以我不相信它可以準確閱讀個人情感和偵測謊言。好的騙子是不會情緒化的。」

一些研究本身的設計也有漏洞。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訊息學教授Shuyuan Ho希望,測謊不限於執法用途。在今年2月的《人類行為中的計算機》(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中,她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所謂的「線上測謊機系統」,聲稱只要觀察二人的打字交談內容和速度就可測謊。他們找來40人參與研究,2人1組用Google Hangout互相問答。參與者被隱藏了真實身份,在每個回合對話開始前才知道自己要扮演的是每句都是真話的「聖人」,還是每句都說謊的「罪人」。這些交談記錄包括了每句回應花了多少時間,研究人員把部份數據用來訓練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再用其餘數據測試它可否分辨誰是聖人、誰是罪人。

有專家形容,根本不存在可以準確識穿謊言的「木偶鼻」。(Getty Images)

紐約大學AI Now研究院創辦人Kate Crawford認為,線上對話測謊只是「偵測表現」而非謊言:「研究只是在看人們玩遊戲時的語言規律,這與他們現實生活中的說話方式很不同。」 Ho建議的未來應用,Crawford也只視為延續那段不光彩的測謊歷史:「銀行可能想要一個很便宜的方法來決定要不要批貸款,但我們到底想不想再次喚起這段方法備受質疑的實驗的歷史?」

就如十六世紀法國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說,真相只有一面,但謊言「有十萬種形狀而無固定界限」。也正如英國提賽德大學(Teeside University)心理學講師Mircea Zloteanu對Avatar的批評:「人有很多種講大話的方式。根本沒有木偶皮諾丘(Pinocchio)的鼻子,沒有一種我們知道的東西可以每次都可靠地預測大話。」他又指,演算法不能量度或理解某個人行為的意圖或原因。

過境旅客不會知道iBorderCtrl對他們的評分,若他們未獲批入境也無從得知是否因為該系統評分所致。(Getty Images)

更甚的是,在實際使用上,被測試的人對這些理據和效果存疑的新測謊技術不明就裏。一方面,AI模型存有「黑箱」問題,即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知道它的理性。就連Silent Talker創辨人James O'Shea也坦承:「我們不知道它如何運作,AI系統自己學習如何做到。」

另一方面,程序上亦同樣有欠透明。被iBorderCtrl列為危險的人可被禁止入境,但測試結果不會向旅客透露,故旅客無法知道是否因為這項測試而被拒入境。The Intercept的記者也只能按照歐洲私隱法例入紙申請,才能取得自己的數據複本。位於意大利米蘭的赫耳墨斯透明與數碼人權中心(Hermes Center for Transparency and Digital Human Rights)也曾按資訊自由法例取得這系統一些內部文件,但所得的數百頁紙內容早已大量被刪,有很多頁更被完全遮蔽。中心研究員Riccardo Coluccini批評:「以拒絕提供有關這些議題的文件來嘗試壓制爭論,實在令人恐懼。絕對有必要理解資助過程背後的理由。到底這些文件寫了什麼?那個聯盟有否充分理據使用這樣的偽科學技術?」

繼續閱讀︰冠人工智能之名重臨 測謊機器為何陰魂不散?

相關文章︰新藥研發低迷 AI可如何顛覆生態AI用數據研製新藥 反而是它的最大局限?未來製藥專家 將由AI取代人類?

從招聘到挽留員工 人工智能如何改革人事部?分析求職者性格 人工智能請人更可靠?用人工智能請人 是消除還是延續偏見?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AI測謊:重蹈偽科學歷史覆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