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扮女」跑接力疑雲 體壇性別爭議:難為男女定分界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男?女?世事未必非黑即白,也未必一目了然。7月底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的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上,有外貌較為男性化的運動員參加女子4x100接力賽。一張該接力賽四位運動員並排而站的照片引起嘩然,讀者和網民紛紛質疑其中二人的性別──是否「他們」混合「她們」作賽?同時也引起體育界對運動員性別鑑別機制的檢討,乃至醫學上如何界定男性、女性或雙性的科學問題……

受質疑的運動員是湖南女子接力隊的廖夢雪和童曾歡,兩人均蓄男裝短髮,亦缺乏女性曲線,內地媒體都刊文質疑,無論面部輪廓、整體骨架還是腰胯比例,皆是男生的樣子。除了在上述比賽摘冠,二人還於5月時參與在橫濱舉辦的國際田徑聯會(IAAF)世界接力錦標賽,以及於8月包辦了黑龍江的全國田徑冠軍賽400米賽跑的冠亞軍。

事件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Twitter上關於兩人的貼文已有近7,000萬個讚,韓國媒體率先炒熱話題,遠至西班牙的體育報章《馬卡報》(Marca)也以「兩位中國運動員因外表和聲音而引發性別爭議」為題來作報道。中國國家田徑隊官方微博事後間接「闢謠」。翻查資料,童曾歡去年代表中國出戰亞運,奪得女子400米跑第六名。

廖夢雪(左一)的女兒身受到質疑。(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由全裸、基因到荷爾蒙檢測

這場小風波停留於捕風捉影,但性別爭議在體育運動中並非新鮮事。事實上,男女分開作賽,並非自古有之。古希臘的奧運會,僅容許男性參與(作賽時全裸),女性連觀看比賽都被禁止。直到1896年現代奧運會誕生,當時仍不容許女性參賽,遲至1924年國際奧委會(IOC)才正式允許女性參加奧運。

分開作賽的原因,IAAF曾表明是由於男性平均體能優於女性,故分設女子項目,以確保所有女士能夠公平競賽,強調做法旨在「保護」女性。

問題是,怎樣替運動員「驗明正身」,防範男性混進女子賽事?當然不能單靠樣貌,而是透過科學方法。追溯現代運動歷史,IAAF最早於1950年開始進行性別驗核。然而,當時由醫生進行的檢驗,竟然是要求女性運動員一絲不掛地站在面前;有段時間更強制所有女性運動員參與檢驗……不問可知,她們會感到難堪,並質疑運動員為何要受此屈辱……

童曾歡與廖夢雪一同被質疑「男扮女裝」參加比賽。(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1968年的冬奧,IOC始引入基因檢測。基因學指出,男性第23對染色體是XY,女性第23對染色體是XX;按此原則,若運動員的性染色體帶Y,則必是男性,道理淺顯不過。但後來人們發現,性染色體並不能有效分辨性別,除了因當時基因技術尚不完善,更因世上存在「雙性人」(intersex),其特徵是雖然第46條染色體是Y,但出生時的生理結構卻與一般女性無異,而且,大多數都出現性腺退化,缺乏雌激素(o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等女性荷爾蒙,故青春期時不會發展第二性徵,以致未必由女孩過渡至女人體態。

除了「46,XY」的「雙性人」,還有「XXY」男性、「XX」男性等等——然而,由於相關男性並無在運動場上獲較大優勢,所以,體育界的爭議主要集中到「46,XY」上。事實上,有位「46,XY」運動員便曾直言:「如果我們贏了,就為人詬病;如果我們輸了,則無人理會。」

過去頗長時間,基因檢測不單未有解決問題,反而衍生更多問題。例如1985年,一位女兒身的西班牙跨欄選手Patiño被驗出帶有「Y」染色體,因而被逐出國家隊,失去參與奧運的機會;事後,有基因工程學家發現,她的身體對男性荷爾蒙呈陰性反應,所以,她被視為沒有「受惠」於「雙性」。

賽後隊員接受訪問,廖夢雪的聲音也被網民質疑像男人聲:

隨着對基因檢測性別的質疑愈來愈大,IAAF遂於1992年停止相關操作,1996年的奧運亦跟隨了,除非引起性別爭議,又或存在明顯競賽優勢,檢測就不會進行。

當時,性別檢測的焦點轉到睪丸酮(testosterone)身上——睪丸酮的名字或存誤導,因為這種「男性荷爾蒙」不僅由睪丸產生,另外腎上腺、卵巢都會分泌,亦即男女皆有。理論上,其作用之一乃刺激肌肉增長,以及增強骨骼密度和強度;所以青春期發育後,男性比女性跑得更快,而且跳得更高。IAAF指,相關體育優勢平均介乎10%至12%。

一般而言,男性的睪丸酮含量介乎每升7.7至29.4納莫耳(nanomole),一般女性則介乎每升0.06至1.68納莫耳。長久以來,運動員注射額外睪丸酮皆被禁止;2011年,IAAF將女性參與所有田徑比賽的睪丸酮上限訂於每升10納莫耳。

然而,這個性別檢測後來又出現問題。請繼續閱讀:若運動員是「她」也是「他」 該如何安排出賽?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他們」混合「她們」接力賽跑? 體壇性別爭議:難為男女定分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