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譯員薪酬偏低 政府宜協助找出路
或許,有人會以為手語只是動作,好易學;又或者以為手語只是聾人專用,學來無用。那究竟手譯員是如何煉成的?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聯席總監及教授施婉萍就用「嚴進嚴出」來形容。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開設不同資歷架構級別的手語傳譯文憑課程,研究及訓練範疇包括手語語言學、聾童語言發展、手語教學及聾人教育。以手語傳譯專業文憑課程(資歷架構第四級)為例, 修讀期為16個月,包括45小時的傳譯實習。惟費時費力的手語翻譯員的薪酬並不吸引,不少業內人士更稱之為「義工」……
承接上文: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 欠缺統一認證資格
施婉萍表示:「手語是一門語言,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均有要求。」她隨後舉例說明,手譯員需要與時並進,「天天都有新詞語,要不斷學習,才可跟上社會的變化」。若於立法會擔任手譯員,不僅要熟悉議事規則,亦要清楚每個議案背後的歷史和發展現狀等等。
另外,中大今年開辦亞洲首個以手語及口語雙語研究為重心的兩年制銜接學士課程,也旨在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香港手語培訓,希望彌補現時手譯員不足的缺失,服務社群。據悉,該課程首年最多收20個學生。
經過常年累月的學習和練習後,手語翻譯員的就業前景又如何?手語傳譯界一直以來都鬧人手荒,全港現有12名政府資助機構聘用的全職手譯員,其他皆以兼職或自僱形式為立法會會議和司法機構等傳譯,收入並不穩定。
「工資低、入行難、無前路,怎麼會入行?」施婉萍直言手譯員人手不多,可能源於待遇。她說:「我女兒的中文補習班也要每小時700元,言語治療師也是(每小時)700元,而手語翻譯人員可能只有每小時150元。」施婉萍感到無奈,認為手譯員薪酬「吸引力太低」。
在一旁的路駿怡也忍不住用手語表示:「很多(手譯員)都是義工!」 手譯員的話音剛落,她就馬上用手比劃,示意攝影記者,一定要拍她特地訂製的衣服,背後寫着幾個大字:「手語譯者不是義工」,可算是「無聲的控訴」。聾人不可能每事都依賴健聽朋友,指望別人隨傳隨到,以義務性質幫忙。
不過,根據求職網站記載,本港全職手譯員的起薪點約為兩萬元,相比其他專業職系工種,不算高,但較之於先進國家,薪金水平尚可。英國「國家職涯服務」(National Careers Service)的最新數據顯示,手譯員月薪介乎1,667至2,917英鎊(約16,400至28,700港元),而當地對手譯員的資歷要求也較嚴格,需要持有手語傳譯學位或同等證書,並向指定組織註冊。
「若政府真的重視,它又願不願意承擔這筆費用,支持手譯員找到出路?」施婉萍就表明,現時全港具經驗手語翻譯員不到100人,服務遠不足夠,她建議政府應考慮增加工作機會、擴闊收入渠道,以讓更多人認為入行有前景而願意投身這個行業。具體的工作機會包括電視節目中進行手語同步翻譯的人員、新聞(手語)播報員等等。
施婉萍強調,要解決手譯員不足的問題,政府需創造該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條件,惟前提是政府要先將聾人的基本需求「當一回事」。
上文節錄自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聾健共語 誰來搭橋?》。相關文章 :促進聾健溝通 先由公營機構做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