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聾健溝通 先由公營機構做起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社會走得太快,大家都沒有耐性好好溝通。對於聾人來說,他們的溝通更需要時間。儘管2010年,勞福局轄下的康復諮詢委員會成立了推廣手語工作小組,舉辦多元化的公眾教育活動,藉以加強公眾對手語的認識,促進聾健共融。不過此舉就引來業界質疑:流於表面。究竟聾人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聾健共融的橋又應該由誰來搭呢?

基本需求竟被視為特殊福利

2010年,勞福局轄下的康復諮詢委員會成立了推廣手語工作小組,就如何推廣手語向政府提供意見,並舉辦多元化的公眾教育活動,例如香港聾人節、手語工作坊、手語翻譯比賽、手語展覽和嘉年華會等,藉以加強公眾對手語的認識,促進聾健共融。

當談及政府手語推廣工作的成效,路駿怡就表示「明顯感受到公眾增加了認知」,例如十年前,在地鐵上打手語的人會被歧視,但現在就比較不會發生。不過,馮曉雯就形容政府的手語宣傳工作為:「跳起、開心、yeah!」她解釋道,儘管推廣手語工作小組做了一系列工作,但手語宣傳流於形式,沒有涉及聾人真正的需求。

手語翻譯人手不足導致聾人生活障礙重重,除法庭聆訊和求診就醫之外,聾人在了解資訊、自我增值、求職面試、參政議政等場合,都需要翻譯協助。不過,聾人組織「龍耳」負責人邵日贊認為,政府視聾人的基本需求為社會福利。

路駿怡表示明顯感受到公眾對手語增加了認知。(鄭子峰攝)

談及香港手譯員有多不足、政府怎樣漠視聾人需求,不得不提到兩年多前聾人「被誤送青山」事件:2016年11月某日,聾人廖先生因與家人爭執,被家人報警稱有「精神病」。而警員接報到場後,因不懂手語也無尋求手語翻譯人員協助,只聽其母說法,遂將廖送往屯門醫院急症室,最後又因院方未有安排手語翻譯,廖先生被送入青山醫院留院七天,期間更被老闆當作無故曠工而遭辭退。

邵日贊回憶起一次類似的經歷,指曾經有位聾人朋友因為誤會與途人發生摩擦,隨後被帶到警署,然而當時警署並沒有懂得基本手語的警員,邵日贊惟有在接到電話後匆忙趕去解圍。邵日贊感嘆政策的不靈活:「儘管現時無法要求警員學會基本的手語,但配備一個供聾人寫字的電話設備不算過分吧?」

除此之外,邵日贊亦認為社會給予聾人的支援不足,如政府及銀行網頁常顯示「如有問題可致電查詢熱線」一項,根本不適用於聾人;反觀外國相關機構會提供視像通訊,提供手語翻譯,程序也簡單便捷。另外,香港爭取電視手語翻譯也拉鋸了將近十年。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自2008年8月在香港生效。根據《公約》第21條,締約方應採取措施,包括承認和推廣手語的使用,確保殘疾人能夠有獲得信息的機會。但直至2016年4月起,香港才出現第一個有手語翻譯的直播時事節目《早辰。早晨》。

邵日贊認為政府將聾人基本的生活需求當成特殊的社會福利。(歐嘉樂攝)

再者,現時突發的新聞資訊既沒有字幕,也沒有手語翻譯,聾人唯有不斷地問身邊的健聽朋友:「發生什麼事?」此舉無異於剝奪了他們的知情權。若是天災人禍來臨,後果不堪設想。「香港比美國起碼慢五十年。」施婉萍搖着頭地說。她表示,美國立法規定每個學校都要為聾人學生聘請手語翻譯員,保障他們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加拿大、馬來西亞 、歐洲等國家立法保障聾人權利的先例亦比比皆是。路駿怡也用自己以往在外國的生活經驗佐證:「聾人也有份納稅,為何權利總是得不到保障?」

對於勞福局多年來撥款支持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工作,施婉萍表示感謝,但她深感香港對待聾人的態度多年來沒有進步:「聾人是怎樣,不知道;支援服務應該怎樣,不知道。」施婉萍還記得與官員討論「手語應否成為香港官方語言」這一議題時,後者曾回應道:「你走得太快了!」對此,她不得不感嘆一句:「不是我們走得太快,是香港走得太慢了!」

施婉萍(左)直言,香港的手語相關的福利政策發展比較慢。(鄭子峰攝)

促進溝通先由公營機構做起

現時,公共通訊系統仍以口語和聲音的單一模式運作,令聾人、弱聽人士及部份身心受障人士未能以最快捷的方式自行聯絡前線服務人員(包括銀行、醫療、法律、警務等)。邵日贊期望「政府層面先帶動」,改善聾人生活。例如,政府可以鼓勵在公營機構(例如入境處、醫院及警局等)工作的員工先學習基本手語,以協助使用該機構服務的聾人與職員溝通,加強推廣手語及手語傳譯服務在醫療、法律、教育等前線服務範疇的應用。

另外,邵日贊亦建議政府在公共通訊系統中為有不同溝通需要人士作出合理調適,增設最切合其需要的溝通平台,例如簡易操作網上預約系統、電郵及短訊聯絡平台、視像通訊、網上手語傳譯平台等。政府也可以就所有政府記者會、廣播及電視宣傳短片提供即時手語傳譯及即時中文繁體字幕,以照顧不同需要的聾人或弱聽人士。

邵日贊希望政府的康復政策能靈活變通,為有需要人士謀福祉。(歐嘉樂攝)

此外,邵日贊還提到聾人因聽不到火警的情況,認為政府可在《消防條例》中加入設置消防燈、閃燈的要求。總之,他希望政府的康復政策能靈活變通,為有需要人士謀福祉。

他重申,這些「卑微」的心願和請求,實際上是聾人的日常所需,並不應該是社會福利。政府理應發揮示範作用,再推廣到其他行業、社會各界,喚起社會對聾人權益、手語文化的重視。

社會走得太快,大家都沒有耐性好好溝通。對於聾人來說,他們的溝通更需要時間。訪問的最後,記者手握拳頭,豎起大拇指向受訪的聾人表示感謝。路駿怡用手語答道:「我們要多點『發聲』,讓全社會知道我們的存在……」

上文節錄自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聾健共語   誰來搭橋?》。相關文章 :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 欠缺統一認證資格手譯員薪酬偏低   政府宜協助找出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