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 欠缺統一認證資格
聾人一出世便聽不到聲音,手語是他們的母語:喜怒哀樂、千言萬語都只能靠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去表達。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顯示,在2015年,香港聽覺有困難人士為15.5萬人,然而,按照早前政府參與訂立的《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下稱《名單》),現時只有53位符合基本條件的手語翻譯員(下稱「手譯員」)。手譯員嚴重不足,反映了政府、社會對聾人權益和手語文化的不重視。手語翻譯服務作為聾人與有聲世界連接的重要橋樑,這道橋,應該怎樣搭建?
「食藥、檢查全部要靠估,她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覺得我好像一隻狗。」聾人路駿怡(Connie)回憶起去年做手術的經歷,面露難色。她通過傳譯表示,第一次進行身體檢查,她刻意無進食,保持空腹狀態,從早上9點一直等到傍晚6點,直到入到病房她才被告知,「手語翻譯人員臨時有事來不了」。路駿怡表示,正因醫院經常無法提供足夠手語翻譯,類似的情況已經不止一次發生,令她本來能夠九個月內完成的治療,最後要延誤一年半。
質素參差容易造成溝通誤會
2010年,香港聖公會麥理浩中心成立社企「香港翻譯通」,代醫管局訓練及招聘醫療傳譯員,為病人安排免費即時傳譯服務,包括19種語言和手語翻譯。據醫管局資料,近三年需要局方提供的手語傳譯服務數字由2014/15年度的190宗,增至2018/19年度的811宗,需求逐年增加。但現時「翻譯通」只提供11位手語翻譯員,難以應付需求。
路駿怡表示,儘管公立醫院在顯眼的位置都貼有「提供手語翻譯人員」的字樣,但實際上,病人只能在復診的前兩天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成功預約,情況較為不便。加上「翻譯通」的服務時間從早上8點至晚上10點,聾人夜診時無法通過醫院找到手譯員,因此,她希望政府可以鼓勵「翻譯通」實行輪班制,將手語翻譯人員的工作時間分為二至三更輪替。
除了「翻譯通」之外,聾人還可通過由香港復康聯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共同設立的《名單》,自行聯絡手譯員,惟費用需自付。翻查該《名單》,截至今年3月,名單上只有53名手語翻譯員,且大部份是兼職性質。
政府統計處2014年的數據顯示,香港有超過15.5萬名聾人或弱聽人士,其中全聾人士至少有4,300名。換言之,有三千至四千人以手語為主要溝通語言,人數遠超現時不足60人的手譯員,可見,香港公立醫院手語服務之不足。
除了人手不足的問題,手譯員的翻譯水平也良莠不齊。坐在路駿怡旁邊的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健聽研究員馮曉雯(Cat),用「大膽」來形容手譯員承接孕婦接生時的傳譯工作,尚算熟悉手語翻譯的她坦言:「不敢接大手術(傳譯),例如割膽,翻譯難度太大了!」言語間透露出她對手譯員翻譯水平參差的擔憂。
路駿怡忍不住打手語表示,她身邊就有真實的案例,朋友生孩子險些因為翻譯不當而出意外。「萬一手語翻譯人員不清不楚,是不是要出事之後,政府才會關注、才肯正視問題?」馮曉雯不禁反問。
除了醫院,手譯員亦會在法庭、警署、立法會等地方工作。手譯員在這些地方工作,尤其需要準確,否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例如在法庭,手譯員的錯誤有可能影響法庭判決;若於立法會擔任手譯員,則連議事規則都要學習。
作為手譯員,馮曉雯表示,有些專有詞彙在手語上難以表達,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技巧,惟目前的培訓並不充足,很多翻譯人員都是自發地出席社福機構的課堂,進行實習後便投身到實際的服務當中,當中缺少統一的認證資格。
培訓不足欠缺統一認證資格
根據統計處2013年的數字,全港只有不足十位受社聯認可的註冊手語翻譯員。社聯和復康聯會曾於2005年6月推行「手語翻譯員資格評核計劃」,通過考試的翻譯員將獲香港政府承認。遺憾的是,最終評核成績不理想,社聯於2007年11月取消了評核計劃,本港註冊手譯員人數遂維持至今。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聯席總監及教授施婉萍回憶起她參與「手語翻譯員資格評核計劃」的經歷,認為評核試是「好心做壞事」。她表示,當時社聯提供載有法庭專用詞彙的光碟讓考生參考,然而,儘管施婉萍取得合格成績,她也表示「看不懂」部份詞彙。她質疑主辦方制定評核標準時,是按健聽人士的角度出發,沒有深入了解聾人文化,並因應手語實際運用情況進行考量。
「有些failed(不合格)的朋友都收到電話,我就知道(手譯員)非常不夠。」施婉萍得知有朋友也接到政府協助翻譯的邀請,但經過多次相處,她知道朋友的手語翻譯能力並不足以應付。儘管她感到非常奇怪,但她清楚知悉本港的手譯員出現人手荒。
評核考試的停辦,令傳譯服務質素未獲保證。基於聾人多次要求政府改善手語服務,復康聯會、社聯和勞工及福利局最終於2015年設立《名單》,列載本港可提供手語翻譯服務的人士,供有需要人士聯絡。手譯員只要在申請當日起計,過去兩年內合共提供不少於200小時的手語翻譯服務,並持有由受僱機構簽發的證明文件,就可列入《名單》之內。截至今年3月,名單上的手語翻譯員共有53位。
復康聯會秘書長及社聯(復康)總主任郭俊泉表示,復康聯會於2015年舉辦首屆「專業手語翻譯證書」(資歷級別第三級),課程透過有系統的培訓、實習及評審程序,藉此確保及提高手語翻譯服務的專業質素。不過,學生需要事先參加其他社福機構舉辦的基礎手語訓練課程,為這一「專業手語翻譯證書」入學考試作準備。
面對業界(如香港手語專業培訓中心、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龍耳等等)「各有各辦」的手語培訓,復康聯會如何統一考試標準?郭俊泉指,「專業手語翻譯證書」的考試需要溫習指定的教材和光碟(或者會與其他機構教的打法不同),所包含的手語詞彙是由社聯和手語協會花了大半年討論的結果,涵蓋政府、立法會、福利、房屋、醫護、法律等範疇。
不過,郭俊泉也坦言,「專業手語翻譯證書」採用的是「嚴進嚴出」的標準,順利通過的學員能被推薦到法庭做翻譯,惟每年學生考核的合格率均偏低。例如,第一年有14個學生,只有5個通過考試,合格率為 35.7%,其後歷年都沒有超過50%,而最近一期的學生人數更不足10人。郭俊泉表示日後將考慮把手語培訓「交回業界」,而社聯則希望建立一個手語傳譯員中央評核制度,評核內容包括手語傳譯員職業操守、傳譯、視譯及應變能力等,並設立手語傳譯員資歷架構及等級註冊,不過他強調:「最主要是要先諮詢業界意見。」
繼續閱讀:手譯員薪酬偏低 政府宜協助找出路
上文節錄自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聾健共語 誰來搭橋?》。相關文章 :促進聾健溝通 先由公營機構做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