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展街市】政府與市場:放開所有 彼此更自由?

撰文:鄒崇銘
出版:更新:

這個伊索寓言大家都耳熟能詳:有父子牽着驢走,被取笑為何不騎驢;於是爸爸牽驢,兒子騎驢,兒子卻被罵不孝;其後父子交換位置,父親卻被罵為何不載兒子;於是父子一同騎驢,又被罵虐畜;結果父子把驢揹着走,最後驢子因為掙脫而掉入河中溺斃。寓言原是說人要有主見,不要人云亦云;但現代政府面對眾多利益集團的雜音,朝三暮四已是常態。我們大可想像驢子就是市場,各界對政府的市場角色眾說紛紜。結果在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國家,政府都把市場揹了起來。問題是當不少人發覺揹驢真笨,斷定應該把驢子放跑;但驢子一鬆綁,很快便不知跑哪去。

放驢和揹驢皆為笨選擇

領滙上市就是如此;到了易名為領展的時代,則紛紛出售公屋商場—自己不知跑哪去。其實港鐵也好不了多少,跑了去內地、英國和瑞典開拓鐵路市場—還在香港的電視台賣廣告,公告天下自己跑哪去。房委會早把商場放跑,但食環署還揹着公眾街市。據悉,食環署早就想將身上的99頭驢子放跑,但看見領展這頭驢子都跑丟,也就不敢輕舉妄動。

長發街市因領展近年積極賣盤和外判街市,導致區內百物騰貴。(資料圖片/鄧詠中攝)

我經常去街市買餸—無論領展、食環署、房委會的街市,以至私人屋苑、露天街市、排檔、墟市、無牌小販……通通都光顧。其實香港的街市風景目不暇給,只是很少人仔細欣賞;換了在別的國家和城市,或早已成為城市生招牌—話說回頭:街市如此百花齊放,怎可能只有放驢或揹驢兩種笨選擇?

其中一個我喜愛的室外街市位於牛池灣村—牛池灣公眾街市旁邊的露天市集。它原屬於「九龍十三鄉」的一員,自衙前圍村清拆後,牛池灣村是市區碩果僅存的一條村落。市集主要由村屋的地舖組成,但同時吸引不少擺地攤的小販。按照幾十年來累積的默契,彼此互諒互讓、互存互惠地經營,在看似沒有管理和規則之中,逐漸衍生出因地制宜的秩序。數年前我有個學生,從小住在牛池灣村,畢業論文題目正是研究該街市的自我組織能力。

至於我最喜愛的室內街市,則非大埔墟街市和寶湖道街市莫屬。前者是個著名的大型街市,孕育了不少本地名牌檔攤,單是熟食中心就有四十多家食肆,不少區外客如我都會慕名前往。相比起前者的遠近馳名,距離它只需步行五分鐘的後者,自然難逃「二奶仔」的宿命,規模較小亦令它很難「做旺」。惟其如此,食環署似乎也能找到變通之道,例如在街市(不是熟食中心)引入茶餐廳,又把不同場區以主題區分,甚至是引入二手書店這類稀有品種—寶湖道街市的改革,令人相信政府部門也有創新能力,並非一味揹着驢走。

大埔墟街市是個著名的大型街市,孕育了不少本地名牌檔攤,單是熟食中心就有四十多家食肆,不少區外客都會慕名前往。(資料圖片)

寶湖道街市的另一特色,是中庭有個小小的公共空間,當中還擺放了幾張長椅。據說有民間團體曾在其他攤檔打烊後,偷偷在那裏舉行音樂會—也不知這傳說是真是假,反正街市晚上不營業,用來開音樂會又不擾民,豈非更能物盡其用?

不少人至今仍然相信,放驢遠較揹驢聰明;每當有人批評他們放驢,都會以「揹驢更笨」加以反駁。言則放驢又如何不笨呢?對那些「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來說,乃在於它更具聰明適應的能力,因應價格和供求情況自我調節:當人們愈來愈喜愛吃魚生,便把街市的魚檔換成賣魚生;當人們更愛逛超市,便索性把私營街市都變成超市。

當香港的街市愈來愈似超市,難道就最合乎消費者選擇?獨沽一味的超市最切合大家期望?消費者在光顧魚生店之餘,也需要活魚檔,為何後者在超市卻買少見少?抑或只是在資本壟斷的驅使下,私營街市的選擇亦愈來愈單一化?若說市場更具聰明適應的能力,結果可能是適應資本、而非適應消費者的需要。

寶湖道街市由政府與私人發展商聯合發展,於1991年啟用,設有261個檔位,由食環署管理。(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今年5月是中環街市落成八十周年,按照市建局的活化計劃,它將與大館和PMQ元創方合組中環「歷史鐵三角」。但中環街市自關閉至今已丟空逾十六年,何時完成修復重開仍未可料。過去數年我曾參與中環街市關注組,就它未來的經營和管理方式向市建局反映意見,還與局方進行不少良性互動。但中環街市最終變成什麼模樣,至今仍是未知之數。

在中環街市引入大型連鎖超市作為龍頭旗艦店帶動人流,無可厚非,相信市建局也如此認為。但在佔地逾20萬平方呎的大街市,它佔5萬呎已很不錯,而且應該放在樓層較高、較偏的位置。另外的5萬呎,則應該預留給各類街坊老舖和特色小店,讓消費者有更地道和多元化選擇。至於餘下的10萬呎,其中一半空間應更靈活和機動地在不同季節、時段引入社區策展人和平民化主題活動,如容納「彈起」(pop up)市集和展演活動。至於另外一半空間,更應如寶湖道街市的公共空間,索性留空,給市民大眾自由享用—最好是鋪上草地,哪怕只是人造草,放置大量的長枱,讓大家可以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閒坐、流連。

今年5月是中環街市落成八十周年,按照市建局的活化計劃,它將與大館和PMQ元創方合組中環「歷史鐵三角」。(資料圖片)

空間共享才是共享城市的根本

2012年,我們開始研究被稱為「共享經濟」的現象;到了2013年,剛巧有機會到韓國首爾考察「共享城市」,對「共享」概念有嶄新看法。若共享經濟能通過虛擬平台,直接配對生產者和用家,打破中間人的壟斷優勢;則共享城市更可藉公共空間,讓生產者、用家,以至任何持份者,能在具體地理位置直接互動,自發自主形成各種共享模式。

數年下來,共享經濟虛擬平台的壟斷愈趨明顯,逐漸變成自上而下的主導力量,構成網絡資本主義的新霸權;相比之下,共享城市所着眼的空間共享,卻能維持較高的透明度和開放性,較難被個別持份者操控壟斷,對各種自下而上的創意實踐亦更包容。尤其重要的是,共享城市不但對特定的生產者和用家有用,對整體市民以至公民社會的發展,同樣不可或缺。

首爾的夜市。(資料圖片)

共享經濟未來將如何發展,固然是個廣受注目的重要課題;但共享城市所受到的關注,相比之下卻仍少之又少。早在近六十年前,Jane Jacobs在經典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便開創性地提出城市是個「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多元繁複的社區活動混雜交疊,不規則地互相碰撞和迸發火花,將能為城市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毋庸諱言,如何在街市引入更多共享元素,增強它們聰明適應的彈性,以及自我組織的能力,對我們身處這個城市未來的死與生,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

上文節錄自第16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7日)《政府與市場:驢騎人,人騎驢?》。

相關文章:【競爭法】自由市場不自由 小店賣平貨有壓力因三角勢力夾擊?【競爭法】倡議到立法歷時20年 條例過時檢討是時候?【競爭法】競委會被譏是無牙老虎 胡紅玉:打大老虎要講證據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