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託兒價值被忽視窒礙幼兒發展 教顧合一比單純照顧影響更大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父母一手一腳照顧及養大小孩,是過去幾代人習以為常的事,在政府的政策中,幼兒照顧服務一直未得到重視,正因這被看作是私領域的責任。然而,數十年來香港社會、經濟和人口結構轉變,更多婦女加入職場,也因為生活成本太高,雙職家庭愈來愈多。本港託兒服務數量早已遠遠追不上需求,有質素的資助託兒服務一位難求,託兒難的問題久未解決。具專業教育功能的託兒服務,能透過不同的活動設計,促進幼兒發展,政府早前委託大學進行幼兒服務研究,也認同教顧合一的方向,但服務缺口卻仍然龐大。在現行制度下,獨立幼兒中心為主要的教顧合一提供者,但名額嚴重不足。政府如今有意增加更多資源發展獨立幼兒中心,同時繼續提升非恆常計劃的質素,這些日間照顧服務該如何重新定位,才是長遠幫助幼兒成長的良策?

步進五彩繽紛的嬰兒園,0至2歲的小孩有的在這邊拋紙球,有的在那邊玩剪貼,還有的在另一邊玩攀登架,但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在玩遊戲。在嬰兒園的日程設計裏,遊戲和生活結合,既營造一個愉快環境給孩子們探索,也協助他們培養技能。採訪當天的主題活動是紙,一個小朋友握紙球,發現紙的形狀可變,滿足地拋來拋去;一個女孩把濕透的紙貼到牆上,張大眼睛看着流下來的水珠;另一位男生想方設法,要弄掉手中沾滿漿糊的紙……

培育小朋友可以從0歲開始,但不是逼他們站在更前的學習起跑線,而是順着孩子的年齡、能力和發展需要,透過適切活動,讓他們快樂地走在成長的階梯上。嬰兒園設有固定作息日程,照顧小朋友的職責落在幼兒工作員身上,但除了餵食、換尿片等基本照顧外,他們也是老師,更重要的工作是引領小朋友在活動和遊戲中學習,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掌握運用大小肌肉、認知探索與社交的能力等等。

嬰兒園的小孩有的在這邊拋紙球,有的在那邊玩剪貼。(歐嘉樂攝)

教顧合一嬰兒園 出生前已要爭位

逢星期一到星期六,14個月大的Arthur早上8時會被送到粉嶺香港保護兒童會利黃瑤璧日託嬰兒園。Arthur的爸爸是教師,媽媽是言語治療師,他們與許多家庭一樣面對「土地問題」,無法聘用外傭,從朋友那裏得知有政府資助的日託嬰兒園服務,於是在Arthur出生前五個月,甫符合申請的門檻便遞表輪候。在香港,即使父母同是專業人士也需要託兒服務,託管之餘也期望子女可在嬰兒園愉快學習,並非只有基層或弱勢的家庭才有服務需求。

「我們試過聘用坊間的保姆,或是延長陪月,我和先生都要全職工作,不希望把照顧嬰兒的責任全交給『四大長老』,想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當得知這項服務除了照顧外還有教育成分,就申請入託了。」Arthur七個月大時成功入園,算是幸運,更多父母輪候超過一年,有的甚至等到孩子可以上幼稚園、毋須再使用託兒服務時才輪到。

Arthur媽媽(左)每日也獲告知兒子在嬰兒園的情況。(鄧倩螢攝)

需求估算與實際供應有龐大落差

不過,每天送Arthur上學的過程絕不輕鬆,他們居住的大埔區沒有資助的獨立幼兒中心名額,故夫婦二人早上須先送Arthur到粉嶺的嬰兒園,然後才分別到尖沙咀與回大埔上班。

在傳統觀念裏,親自照顧兒女是父母的天職,但在本港,不少家長被迫把這個責任「外判」。最近三次大型人口調查結果反映,有0至6歲小朋友同住的雙職家庭,佔同住家庭的百分比一直維持在四成以上,實際的家庭數目更上升至超過13萬個(表一)。這些家庭的父母面對如何平衡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難題,可負擔的日間託管服務無疑可為他們解除一部分煩惱,奈何一席難求。

(香港01製圖)

從服務量而言,現時本港各區幼兒託管服務名額分布既不均又嚴重不足(圖一)。近年,本港每年約有6萬名嬰兒出生,但具教育功能的資助幼兒中心名額只有約7,000個,主要面向0至2歲小孩服務的資助獨立幼兒中心(上述嬰兒園)更只有747個名額,平均使用率自2011/12年起一直維持在99%或以上,規劃遠遠追不上家長的需求,部分區域更完全沒有服務。

(香港01製圖)

去年底政府公布了社會福利署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下稱報告),估算在2016年2歲或以下的資助幼兒服務名額需求達32,736個,現時全港的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只能應付2.3%的幼兒需要。Arthur上學的嬰兒園只有51個0至2歲名額,是北區唯一一間資助嬰兒園,並有不少跨區家長輪候。

事實上,隨着社會家庭結構及風氣轉變,以及國際對於幼兒照顧概念的改變,照顧幼兒的責任早已不再只屬於私領域,公共政策的定位亦須改變,政府提供相關服務,也不只是立足於扶助弱勢或基層家庭。現代託兒服務的目的不只是防止兒童獨留家中發生危險,而是同時具有教育幼兒的功能。

嬰兒園着重教顧合一的概念,但坊間普遍以為只是照顧的成分居多。(歐嘉樂攝)

教顧背後的理念 打好成長基礎

利黃瑤璧日託嬰兒園園長鄧鳳儀說,表面上看,小朋友在園內只是玩耍,但那些遊戲或活動其實正在配合他們身心發展。幼兒工作員惠惠解釋,老師會讓0至1歲的幼童多做一些爬行活動,從而訓練幼童的大小肌肌力,到1歲半時便協助他們學習如何行走得更好;1歲到2歲左右的小朋友則可以培養探索能力、自主選擇權和群體發展等。

「除了這些身體發展或能力上的里程碑外,我們也很着重小朋友的心理發展,0至1歲講求建立安全感,如何令他們對環境產生安全感?當相熟的老師不在身邊時,他們如何和其他老師和小朋友相處?這些是我們重視的,我們希望令他們有探索精神,勇於自己探索和作出選擇之餘又能符合社會規範。」惠惠續說。

0至3歲的幼兒需要有好的照顧者來協助他們打好認知發展的基礎。(歐嘉樂攝)

鄧鳳儀舉例說,0至7個月的嬰兒活動量不大,可能只會轉身、坐下,主要透過五感接觸外界。「按摩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故會為他們按摩,並幫他們和成人建立互動和依附關係,令他們得到安全感,幫助將來探索環境和信任別人。」老師不單撫觸嬰兒,也會與他們有眼神接觸,會對着他們唱歌,讓他們習慣與人交流。嬰兒園還會舉辦工作坊,教家長回家幫小朋友按摩,幫助他們與子女建立更緊密關係。

進食也是需要一步步教導的環節。「小朋友在八個月大左右可以嘗試自己取食物,一開始我們會給他們幼細的薯條,讓他們嘗試自己放入口中,能否準確放入口是靠幼童的本體感覺,起初他們不知道口在哪裏,會亂放,吃的時候會用上小肌。進食也是一種解難能力。」

+4

對於能力較大的中B(一歲以上),老師會配合他們的學習自主期,讓他們圍坐桌子輪流選擇食物,並用公用匙羹舀進碗內,和乳酪混在一起來吃。「桌上放置着兩格切好了的水果和一杯乳酪,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辦法去滿足,同時接受社會的規範,老師會問他們要什麼、還要不要,他們可以自己選,過程中也可訓練小肌。」

鄧鳳儀指出,成人隨意幫助,有時反會弄巧反拙。她說,有些小朋友不想被幫,有些則太依賴,曾有一歲才來嬰兒園的幼童,進食時仍然只懂張開口等人餵。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解釋,一般的照顧者可能沒注意到那麼細微,外傭也可能因為要做家務,為省時間而直接餵食。「其實讓他們在生活中多做那些動作,將來自然而然會做得順暢一點,比如穿衣服、用湯匙舀食物,我們會讓他們先活動肌肉,讓他們更容易做到。嬰兒園會按着嬰幼童的成長量表,根據他們發展需要,預設一些含有教學和肌肉拉動元素的活動,按月齡來看孩子的社交、大小肌運用和語言能力等發展。

鄧鳳儀說嬰兒園還會舉辦工作坊,幫助家長與子女建立更緊密關係。(歐嘉樂攝)

近年,政府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中均對增加社區託兒服務有所着墨,在增加託兒名額的同時,亦需要考慮擴展服務的方向。政府委託港大進行的研究報告檢視了現行服務的定位及發展方向,提出如何改善幼兒照顧服務的質素和供應。麥鏡英指出,報告反映政府知道教顧合一對0至3歲幼兒服務的重要,但政府在資源撥用及人手比例安排上,仍未見積極配合。

政府亦開始意識到這種託兒服務觀念上轉變的重要性,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去年在網誌表示,養孩子不只是父母的責任,孩子的成長,是社會與家庭的共同責任,在社會整體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每名孩子的成長對未來社會愈來愈重要,可說是「一個也不能少」,政府應加強在兒童發展的政策及提供服務的角色。他坦承,本港日間嬰兒園的名額由約二十年前高峰期的1,530個,逐年下降至現時的747個,是「買少見少」,雖然政府已物色地方興建幼兒中心,預計未來兩年可增加300個名額,但仍要努力「追落後」。

鄧鳳儀表示嬰兒園會按月齡來看孩子的社交、大小肌運用和語言能力等發展。(歐嘉樂攝)

追量的同時也要定位好服務

保護兒童會是0至3歲幼兒中心服務網絡成員之一,該網絡由營運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組成,一直倡導香港幼兒教顧政策及專業服務發展。保護兒童會本身為全港最具規模的受津助日託嬰兒園服務機構,轄下五間嬰兒園共有329個名額,每年有約160名小朋友因升讀幼稚園而離園,但目前輪候名單上有約1,700名小朋友在排隊,平均要輪候9至15個月才獲分配,逾千名家長等到孩子「超齡」也無法入園。資助嬰兒園的收費中位數為5,537元,是三或四人家庭月入中位數的16%及13%,私營收費通常會更貴,一般家庭難以負擔,遑論僅靠一份收入、維持生計也有困難的基層家庭。

麥鏡英強調,教顧合一對小朋友影響很大,「0至3歲是他們腦部發展、成長重要階段,需要有好的照顧者來協助他們打好認知發展的基礎,如果單純找一個人去照顧,放棄同時提供優質教育,對小朋友之後的影響會很大。很多社會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小朋友無法建立良好依附關係,會出現各種問題,包括對別人失去信心、不敢面對陌生事情、處理問題時出現困難等。」。」

麥鏡英希望將來政府更加重視教顧合一的概念發展。(歐嘉樂攝)

Arthur的父母說,嬰兒園的生活對兒子成長很有幫助,Arthur的自理和社交能力不錯,不怕陌生人。「由於Arthur是我們第一個孩子,比較少機會接觸到同齡小朋友,如果沒有嬰兒園,他只有在周末才有機會見到其他小朋友。」爸爸說道。

上文節錄自於第15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日)《學前託兒價值遭忽視 窒礙全人發展 幼兒照顧須與教顧合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其他《香港01》周報有關託兒服務不足的相關文章:

​託兒服務短缺30年無寸進 陳婉嫻提三大解決方案託兒服務供不應求 在職媽媽陷兩難減生仔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