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援】金額不足應付衣食住行 私樓租戶逾六成超租津
綜援的受助對象是社會上最貧窮的人,但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關綜聯)代表李芝融直斥它在衣食住行、醫療等各個方面的援助仍有不足,尤其在「住」方面的租金津貼一直為人詬病。有效的安全網制度需補足其他社會福利服務(教育、醫療、社會房屋等)無法提供之處,但現實卻是本末倒置。
現時的租金津貼屬於特別津貼,和標準金額每年的調整機制有所不同,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中私人房屋租金指數的變動調整租金津貼最高金額,惟這已脫離了租務市場現況。最新數字顯示,居住於私人樓宇的租戶裏,逾六成「超租津」,需要用基本生活開支去補貼租金(表三);實際租金比租津超出逾500元及逾1,000元的個案更有上升趨勢(表四),情況明顯惡化了。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以前政府有訂下標準,租津需要讓最少九成的私人市場綜援租戶可全額支付實際租金,但後來取消了這標準,及後的租金升幅如脫韁野馬。「政府簡單地去跟從所謂的租金指數,是跟不到的。他們一直的說法是提高租津的話,市場租金又會再加,最後是『益了業主』,就不覺得需要調整。他們只用其他的方式去『補鑊』,例如關愛基金的項目,但明知鑊是穿了的仍不肯補,是不負責任的。」
對於「超租津」,李芝融認為需要限制租金,但租金管制也是社會討論多年而政府仍不願意落實的政策。「那政府也需要在租金的資助額做一點改變,政府對於市場狀況不太了解,如果了解的話,就不會每年只加數十元的租津,2月1日加了50元,但業主加租會不會只加50元?最低限度也加幾百元,甚至數千元。其次是他們真的要有個相應的配套,那麼多人住劏房,並不是他們的選擇,只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夠。」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認為,政府應該為等候超過三年仍未能上公屋的住戶提供特定的租金津貼,至於往後的調整機制該如何改變,他認為需要政府全面檢討釐定社會保障的機制,不該只獨立做幾個項目。
綜援負面標籤 窒礙需要者求助
社會上不少人士對於綜援的觀感仍很差,李芝融認為,政府沒有帶頭讓公眾了解這群綜援人士的實際生活狀況,及現時綜援系統受助人的組成,人們只會把着眼點放在他們可以取得多少錢上,製造了一個錯覺,也令公眾對他們的誤解更深。
他指出:「有些人覺得這些綜援受助人在蠶食社會資源,而且政府在縱容他們懶惰,無形中製造了不必要的輿論。我接觸過不少街坊,即使他們真的有需要,也不願去依靠綜援,寧可去拾紙皮。有些拾荒者要靠飯券,甚至食二手飯果腹,睡在公園,要別人送衣物保暖來維持基本生存。」
李芝融認為,大眾對綜援的誤解,變相製造了這種生活狀態。「這些人為了保護尊嚴,不願領取綜援。政府有些措施表面上幫他們處理生活問題,但衍生出來的社會偏見卻令他們不敢接受這些社會福利,令問題惡化。」
關綜聯會不定期和領取綜援的街坊以小組形式開會,分享社區、工作資訊,也想讓他們知道一個綜援人士該如何去面對社會,甚至教他們如何理解政策下他們的狀況,最終希望他們投入或是更多地認識社會。
「他們平日已很少看新聞或接觸社會資訊,這令他們將來更難脫離綜援網。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一些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可以得到合適的支援,我們也會跟他們一起去做義工。」關綜聯同時也會舉辦不同的活動,讓大眾接觸到這些綜援戶或是劏房戶,以減少社會上的負面標籤。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本為社會上所有成員提供安全網,不會因為疾病、年老等障礙及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時,生活失去依靠,甚至無法餬口。現時仍以綜援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無法補足其他社會服務如醫療及房屋等不足的缺口,甚至造成一種負面的標籤效應,令最需要的人得不到保障。全面檢討綜援制度是社會共識,政府實在沒有理由不願實行。
上文節錄自第14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1日)《綜援制度「算死草」 社會失調節功能》。
相關文章:【綜援】制度「算死草」入醫院需扣錢 近乎無積蓄才合資格申領【綜援】殘疾人士無法獨立申領 豁免計算入息造成多勞少得【綜援】數據反映切實需求 張超雄:養懶人只是想像出來而非真實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