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海中心清膠效果存疑 源頭減廢才是正道?
由荷蘭少年Boyan Slat創立的Ocean Cleanup,研發出清理海洋塑膠裝置Wilson。去年九月Wilson下水測試,不但無法收集垃圾,還應驗質疑者的預言,損毀回收。不過,科學家質疑,即使Ocean Cleanup能按計劃順利運作,又是不是解決海洋垃圾最有效的方法?
一些對Ocean Cleanup抱有懷疑的科學家(詳見:清膠神器雄心壯志 何以節節敗退?)認為,可另覓蹊徑清理海洋塑膠。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海洋生物學家Jan van Franeker指出:「在太平洋中心清除垃圾,在我而言不是理智的處理方法。這只會浪費能源。」 美國海洋教育協會(Sea Education Association)研究教授Kara Lavender Law提議:「何不專注在更接近河流或垃圾的源頭清理?」
他們所指的,似乎是美國巴爾的摩海濱合作夥伴(Waterfront Partnership of Baltimore)的健康海港計劃。當地的瓊斯佛爾斯溪(Jones Falls River)溪口共放置了三部分別名為「垃圾輪先生/隊長/教授」的機器,利用水流和太陽能推動水車,把垃圾流入大海前就移除至一棄置箱。計劃總監Adam Lindquist透露,每部機器造價約50萬至逾100萬美元,2014年至今已清除了逾900噸垃圾。
不如從源頭減廢?
事實上,光靠清理海洋垃圾無法阻止海洋繼續受污染。據行業協會Plastic Europe報告,2017年全球生產了約3.5億噸新塑膠產品。面對如此大量塑膠產品經公司、住宅、堆填區等最終進入海洋,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組高級策展人Alexander Bond認為,在清理之前應從源頭減廢:「就像在急症室,你不會先想辦法拖乾地下的血,而是先幫病人止血。」
加強循環再造,或要求生產商對產品由生產到棄置整個生命周期都負責,均是針對源頭的可行方案。但Bond認為,制訂大型政策才有望減少塑膠廢物。例如新西蘭、斯里蘭卡、加納、瓦努瓦圖、英國等在英聯邦潔淨海洋聯盟(Commonwealth Clean Oceans Alliance)下,同意合作打擊海洋塑膠;聯合國也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特別提到減少海洋塑膠。
「這些大型國際政策確實很緩慢,但你不能放棄希望,否則你還剩下什麼?」Bond說。Martini則感嘆垃圾清理器以外的潛在解決方案,都沒有得到大眾應有討論:「廢物管理和立法是未來兩大重要方向。我承認,立法聽起來絕對不及垃圾清理器來得吸引。」像Ocean Cleanup的技術方案能得到媒體注意,全因它似乎能針對塑膠問題提供一劑靈丹妙藥,毋須要求人人努力,過走塑的生活方式。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伯格公共政策中心(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總監Kathleen Hall Jamieson認為,Ocean Cleanup引起注意可能是好事:「我擔心人們不覺得海洋塑膠是個問題,不會為自己使用即棄塑膠餐盒而內疚。媒體大肆報道這種技術沒有問題,只要它們同時質問『這是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Jamieson亦指,如此吹捧一個技術方案或令人覺得自己的行動毫不重要:「這似乎在說『既然有這種辦法,我可以繼續用塑膠飲管、去雜貨店用膠袋購物、盡情飲樽裝水』。」
但Slat認為,走塑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這些海洋垃圾不會自己消失。即使我們今日從源頭減少塑膠,它們仍會存在一百年。」Ocean Cleanup正與時間競賽,因為塑膠會逐漸解體成愈來愈細的微膠粒,最終進入食物鏈。據他們估算,現時太平洋垃圾帶中按質量算,只有8%是微膠粒。「但未來數十年,其餘那92%自然會慢慢變成微膠粒,所以我們清理得愈快愈好。」 Slat說。
Slat不反對從源頭做起或在河流清理垃圾:「這不是非此即彼。」他認為清理海洋垃圾可與這些行動相輔相成,甚至可讓全球有理由改變自己與塑膠的關係:「透過移除海洋垃圾,載回一船船堆積如山的塑膠,我們把塑膠問題清晰呈現出來。若海洋無論如何都持續被污染,那我為什麼還怕它惡化?但若海洋能重新變回潔淨,這可能會帶來更大推動力。」前提是,Ocean Cleanup要先證明真的可行。
上文節錄自第14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1日)《「清膠神器」效果不彰 海洋膠災欲救無從》。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