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難吸引海外專才 莫樹錦:莫非要人住劏房?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近年本地大學有開辦生物醫學學士及碩士課程,當中亦涉及基因組學、生物訊息學等專科,但相關本地專才仍然緊絀。雖然港府推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針對生物科技、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機械人及網絡安全等方面輸入專才,可是,由於要保護本地人才,計劃規定申請的科技公司每聘用三名海外人員,便須聘用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和兩名本地實習生,而本地僱員均須安排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

承接上文:【生物科技】建立基因檢測數據庫 業界:政府推動才能成事

生物科技公司健科國際創辦人高醇新表示,聘請生物科技人才的薪金高,一來私人小型公司沒有足夠資金招聘合適人才,二來由於本地人才較少,故主要都是在海外尋找。他透露,其公司現時有16人,近半都是生物科目相關的碩士、博士,以往會要求具兩年或以上經驗,但由於本地人才缺乏,故即使是剛畢業的博士生也「照殺」,預計還需要招多三至五名相關人才方能滿足要求。

安傲生物科技創辦人錢寶生亦有同感,認為聘請生物科技人才始終是公司發展的一大困難,尤其是本地人員,而且未必符合公司需要,故至今仍在考慮是否申請「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另外他指出,若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需要有遺傳學人才解答客戶疑問,可是從事相關學科的人數少,以致人才出現斷層,不單是香港,其他國家亦有類似困難。

高醇新表示,聘請生物科技人才的薪金高,私人小型公司沒有足夠資金招聘合適人才,加上本地人才較少,故主要都是在海外尋找。(龔嘉盛攝)

倡專門團隊「客制化」支援

人類基因資料龐大,要解讀並賦予其「意義」,需要生物訊息學、生物程式以及基因組學三方面的人才協作。錢寶生說,初創公司資源有限,難以獨力支撐。他建議仿效美國的小型企業創新計劃,以政府全資方式,直接注入資金協助初創企業發展,並以大學科研導向的方式,連結私人公司合作研究項目,大學的「品牌」相對於知名度低的初創公司,較易招募人才,大學生亦能到私人公司實習,互相得益。最後將研究結果公開,私人公司亦可將成果應用於消費者身上,令科學研究能夠成功「走出來」。

高醇新在美國從事生物科技十六年,因看好內地市場而選擇在香港科學園落戶,認為香港不僅科技較先進,加上具有獨特國際化都市的優勢,易於與外國科技人才交流。他原本也曾考慮留美發展,但在美國開展類似事業,單是一部儀器已需要逾百萬元,在相同人才條件下,所需的資金、成本較香港高出三至五倍,加上內地的市場發展潛力龐大,香港發展前景更為明朗。他的目標是在香港建立自家品牌,繼而打入內地市場,沒想到是來到香港,還是要面對資金上的困難。

「政府投放多個億(資助),我們一分錢也沒拿到。」他認為,政府投放資金支持創科公司是好事,但科學園的資助過於散亂,由於人手有限,公司根本不能騰出更多人手及時間處理行政文件上的事宜。「為何沒有專門的團隊負責協助初創公司處理?」這是一直以來困擾高醇新的疑問。他解釋,每間公司的情況不一,當局應該有特定團隊專門發掘具潛力、富創意的發展項目及公司,並派專人實地視察、交流,以了解私人公司的需要,再給予直接的支援。他表示,現時當局沒有分析每間公司的獨特性,而是統一地設立條件,如基本的配套租金豁免,令不同公司的特別需求受忽視。

創新及科技局回應指,現時基金設有專屬網頁,提供基金下各個資助計劃的詳細資訊,包括內容簡介、申請資格、指南和表格,以及評審機制,在今年7月亦推出一站式查詢熱線,統一接收及處理關於基金下各個資助計劃的查詢,為申請人提供更適切快捷的協助。位於香港科學園內的一站式業務支援中心TecONE,亦為科技業中小企業提供全面資訊服務,企業可就其初創業務作進一步查詢。

錢寶生預料未來十年基因檢測將會廣泛應用在醫療診治上,屆時醫生除了基本血液檢測外,甚至需要為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龔嘉盛攝)

土地問題礙海外人才回流

基因檢測技術日漸普及、價錢趨低廉,坊間相關服務及產品五花八門,質素參差。錢寶生指出,政府現時未有就基因檢測制定標準指引,以監管檢測服務市場。他強調,這不代表政府要以「大政府」角色將所有項目納入規管,反而是政府應該作為「共同合作」角色來制定指引,讓業界以自願模式跟從。除了政府制定指引外,若基因檢測產品符合美國、歐盟等國際相關規定,亦可保證服務質素。

錢寶生預料未來十年基因檢測將會廣泛應用在醫療診治上,屆時醫生除了基本血液檢測外,甚至需要為病人進行基因檢測。他認為政府應增加有關基因檢測的宣傳教育,讓公眾及早理解。

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多年來致力研究癌症,最近獲歐洲腫瘤學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他亦是海外回港的醫學界人才,並參與生物科技創科相關的發展。他同意香港的確難請基因測試的人才,年輕人較少會投身科研,以致具資歷的人才不足。他認為,未來發展不能單靠政府推動,而要透過捐助及藥廠、國際機構等多方面合作。

他特別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美國深造,及後回流內地發展的「海歸派」。內地近年銳意發展生物科技,故推出各項政策吸引相關人才回流,例如燃石醫學及艾德生物等公司即為成功代表。燃石醫學在基因測試上處於領導地位,艾德生物則以肺癌檢測聞名。

莫樹錦認為,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亦有不少「海歸派」,若要吸引他們回流,除了相關資源投放及支援外,更大影響的是「土地問題」。他指,香港根本沒有合理租金水平,讓初創公司缺乏合理發展土壤,「租金已經食一半(開支),變相聘請科研人才的資源就會變少。」他補充,即使科學園對創科公司有初期的租金補貼,但長遠仍與其他地方租金相差不多。「要人回流都要有地方給人居住,他們在美加等較舒服地方生活,莫非要人回港住劏房?」

莫樹錦直言,回流人才多數是事業有成,故必定考慮居住環境、子女教育等因素,以及香港是否有足夠的研究平台予自己發揮,可是香港相應的配套不足,如回流香港的科技人才或需要自行尋找住所、學校。他建議可以嘗試以較小規模的形式引入人才,並建立一個小社區,以滿足他們的居住及教育需要,並有相應的配套及支援以支持他們的工作。

莫樹錦認為需要一個驗證基因檢測研究的平台。(龔嘉盛攝)

宜建測試平台 確保基因產品質素

科研要人才之外,發展基因檢測產品還需要有完善規管,確保消費者權益。中大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區結成醫生曾撰文,指由於基因訊息涉及範圍太廣,如部分變異不能確定是良性還是與疾病有關聯、與疾病有關聯又不等於會發病等,巨量的基因資訊甚至會為消費者帶來憂慮。若提供商業性基因組測序的公司缺乏專業和企業倫理,發出的報告或基於不完全的資訊詮釋,最終會誤導消費者。

莫樹錦指現時網絡上充斥大量假資料誤導消費者,僅靠消費者委員會跟進投訴及海關執行的《商品說明條例》,難以有效監管基因檢測產品,因此需要一個驗證產品的水平測試平台。他舉例,現時科技已可從血液驗出晚期癌症,提供更有效的治療選擇,相關的基因檢測產品亦已為美國市場接受。可是,以血液基因來預測癌症風險或尋找早期癌症的技術仍未成熟,目前只適用於鼻咽癌,但市面已有聲稱可發現其他癌症的基因檢測產品,「如果畀錢去做多數被呃錢。」

上文節錄自第14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24日)《推動基因檢測 時間唔等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12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4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