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會】太平洋西岸的「勢」
太平洋西岸新態勢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本應是成員國討論經貿合作的平台,但在中美貿易戰以及兩國更廣泛的戰略競爭下,會議多少被「騎劫」,成為中美各自宣揚理念的場所。儘管如此,圍繞APEC會議和亞太地區本身,各國仍然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今屆APEC峰會在西太平洋「部落國家」巴布亞新畿內亞舉行,由於當地基建嚴重不足,與會者面有難色,只能在為數不多的酒店或停泊岸邊的郵輪上作息。代替美國總統特朗普赴會的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甚至不顧東道主顏面,寧願下榻一海之隔的澳洲東北部城市開恩茲(Cairns),也不願意在峰會會場附近過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特朗普,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亦沒有亮相APEC會議,由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代替。美俄元首齊齊缺席,外界無緣看到他們穿着民族服飾、與其他領袖集體拍照留念的情景。這除了令看慣「大國政治」的人少了些話題,也令這場國際會議缺乏一些「星味」。
互不相讓 中美領袖駁火
然而,若以為這屆APEC會議沒有什麼看點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圍繞會議和亞太區本身的話題仍然不少,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中美領導人的口水戰。
上周六(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太平洋探索者號」(Pacific Explorer) 郵輪上舉行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說,他先是批評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認為這讓世界經濟增長蒙上陰影;接着,對於近年有輿論質疑中國大搞「債務外交」,習近平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根本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一種「陷阱」。
彭斯在會議上與習近平針鋒相對:一方面,他表明在北京修正其貿易政策前,華府不會停止對抗中國的貿易行動;另一方面,他再次抨擊中國的對外政策,呼籲區內國家不要接受可能會削弱自身主權的外國債務。彭斯堅稱,相比起中國,美國在經濟和外交關係上是「更佳選擇」,「我們不會給出『限制之帶』和『單向之路』(a constricting belt or a one-way road)」。
彭斯的言論並不令人意外:人們對他在10月初發表的「反華檄文」依然記憶猶新;他11月9日在《華盛頓郵報》再次挑起火頭—發表一篇意識形態色彩相當濃厚的文章,強調美國對印太地區(華府幾乎已棄用「亞太」一詞)自由、開放、繁榮和安全的重視。
在通篇文章中,彭斯並未點名批評中國,但實際意圖相當明顯。他聲稱,美國尋求該地區的國家主權獲得尊重,為此將投放最多600億美元,協助印太區域發展基建,重申該區不容許「威權主義和侵略」。
像彭斯一樣主張對華強硬的華府政客不在少數:在「制華」愈發成為美國政壇共識的氛圍下,美國國會轄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上周亦向中國發炮,針對的同樣是「一帶一路」。它在一份國會報告中,形容北京正透過上述計劃,輸出「獨裁統治模式」。委員會建議華府創建一個基金,向處於中國擴張影響力地帶的國家提供援助。
中美日的「基建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反駁指,中國一直基於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與其他國家合作,而中國亦歡迎美國加入,一起幫其他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她隨後話鋒一轉:「希望美國這樣做的動機是純的,效果是好的,能夠多拿出真金白銀、多出真招實效。」
無論是彭斯、美國國會委員會,還是華春瑩,他們爭論的焦點都是圍繞「基建戰」。確實,對印尼、菲律賓,以至到巴布亞新畿內亞這些亞太國家來說,倘若基建水平無法提升,經濟發展着實無從談起。然而,在美國眼中,在基建投資領域與中國競爭,所涉及的並非只有經濟,還與中美國際影響力的消長息息相關。
還記得今年2月底,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發文,說了一句讓美國人感到刺耳的話:「中國建造基建的速度,超過美國100倍。」原來,他看了一則「中國工人9小時內建成火車站」的新聞,內容有關1,500名工人利用23台挖掘機,短時間內在福建省建了一個車站。
就是憑着這種驚人的速度,中國在國內完成許多基建。隨着中國產能過剩,不少華企在海外建設鐵路、公路、橋樑等,而在舉行今屆APEC會議的巴布亞新畿內亞,人們亦不難看到寫有「中國援建」的標語。
彭斯在11月9日那篇文章中,若有所指地批評由中國政府和國企支撐、速度驚人的基建模式,根本「無法帶來持久繁榮」。為了抗衡中國,彭斯重提美國保守派一直奉為圭臬的私人投資模式,「我國決意幫助印太國家,建立世界級港口、機場、公路、鐵路……」
中國國企工程規模龐大、建造效率高,而且更願意配合中國政府的長期對外政策,不着眼於一時回報。相比之下,美國私人企業在商言商,更側重短期利潤,似乎無意、也無法承擔大規模基建工程。
較早前,美國國會剛通過俗稱「建設法」(BUILD Act)的《善用投資促進發展法》,為貧困地區興建基礎設施提供援助,藉此與中國競爭。然而,從有關法案是在匆忙的情況下通過來看,華府實際上只是為了應對中國,它對提升落後國家的基建,其實沒有太大興趣。
值得留意的是,在亞太區的「基建戰」上,真正執牛耳者除了中國,大概只有早已累積不少相關經驗的日本,美國反而只是陪襯。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總值1,100億美元的亞洲基建項目計劃,他當時便表明,要在「快速發展地區正出現爭奪影響力的最新一輪鬥爭」中,在亞洲展開高品質的基建工程。
日本其中一張「名片」,便是從沒發生大意外的新幹線,「高品質」一直是她與中國競爭時的宣傳重點。就在中國大舉輸出產能之後,日本急起直追,無論在印度還是馬來西亞的基建項目中,中日兩國都展開了激烈角逐。
一時之間,中美日這三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紛紛對亞太地區的基建項目產生濃濃興趣。不過,相較於中日的熱忱,美國反倒更似其政府一味針對中國,千方百計希望以美國私企替代中國國企。至少,彭斯所言給出這樣的感覺。
毫無疑問,中美競爭局格已經成型,而基建投資只不是過這種競爭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中美競爭,小國最不想的就是選邊站隊。還記得兩年前,新加坡由於在南海仲裁案上配合美國「自由航行」的口徑,被視作與中國站在對立面,導致中新關係一度緊張。在汲取了這個教訓後,新加坡寧願做中美之間的「和事老」,也不願選邊站隊。
小國窘局:順得哥情失嫂意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上周說得更清楚,他形容中國與東盟多國的關係「一切都極好」,但他擔心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摩擦,會為其他國家帶來影響。杜特爾特說的雖然只是東盟,但同樣邏輯何嘗不能應用在更廣泛的亞太區?
至於毗鄰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澳洲,對中美競爭的態度稍為複雜:一方面,很難在短期內從親美思維中抽離;但是,又離不開與中國這最大貿易夥伴的經貿合作。與其他小國一樣,坎培拉亦懷有避免過度選邊站隊的心態。
澳洲對中國的隔閡和不安,源於後者在太平洋地區的「壓倒性」存在。該國新任總理莫理森(Scott Morrison)較早前的一番話,把澳洲當下的立場說得更清楚:「我的政府正把太平洋帶回它應該身處的地方……這是我們的地盤(our patch)。」為了制衡北京,坎培拉禁止華為和中興兩家華企參與建設澳洲5G網絡。此外,莫理森還公布了一項總值20億澳元的「太平洋基礎建設融資計劃」,為區內國家發展電訊、能源、交通和水利設施提供長期貸款投資。
當然,以澳洲的國力,與中國對抗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它與其他小國一樣,有着務實一面。隨着新任外長佩恩(Marise Payne)早前訪華,以及莫里森與李克強上星期在新加坡會晤,中澳關係的冰冷狀態某程度上獲得紓解。有趣的是,今年10月,澳洲的維多利亞省政府在中央政府不知情下,與北京簽署協議,參與「一帶一路」計劃。此舉雖被澳洲輿論指為「鹵莽」和「天真」,但畢竟反映「中國機遇」的強大吸引力。
大國爭奪在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域內小國則只求天下太平,力圖誰都不得罪,同時爭取與各方合作。這可謂是上周APEC和東盟的主調,也是該區一直以來的地緣實況。
中日「第三方合作」創機遇
不過,若真說此次有何不同,那便是中日關係的大幅緩和─10月底,安倍訪華之旅一掃過往數年兩國關係整體冰冷的局面。而兩國外交關係的進展,不只有利這兩個東亞國家,對亞太國家的整體發展亦有莫大益處。
安倍訪華一大成果,是中日會以「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名義,推動雙方公私營企業,聯手在中日以外的第三方國家進行基建計劃。這意味着,兩國可更積極地參與亞太區建設。
「第三方市場合作」是大有可為的,因為除新加坡之外,東南亞各國基建水平都相對落後。而在目前中日間大約50個總值180億美元的項目中,泰國春武里府的智慧城市開發項目,據報最快可在本年內啟動。
眾所周知,基於政治因素,日本參與「一帶一路」戰略時面臨頗多阻力,「第三方市場合作」就是「無名有實」、變相讓日本參與「一帶一路」的方法;另一方面,日本一直強調財政健全、開放透明、經濟合理等原則,當地工商界對中國在海外的工程質素亦不太放心。在某程度上,中日加強協作,某程度上既可紓緩西方對中國大搞「債務外交」的批評,同時可提升基建質素,是雙贏方案。
當然,中日關係回暖,並不意味着兩國矛盾從此消弭,畢竟安倍仍然有意通過「印太戰略」,在經濟和海上保安兩方面制衡中國。可是,中日關係「破隔閡為求同」的趨勢已經開始,兩國也嘗試其他具創意的互動方式。
當俄羅斯對亞太區的興趣相對有限,而美國對這地區的決心又不太夠的時候,作為全球第二、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和日本,以「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模式加強合作,對亞太區帶來的訊息是比較正面的。
總括來說,「中美戰略競爭」這一陰霾籠罩此次APEC和東盟峰會。然而,會議同時呈現出清晰可見的「尋求合作」氣氛。無論是李克強和習近平各自在東盟和APEC峰會上一如既往地倡議求同存異、命運與共;還是東盟澳洲等國力圖降低中美衝突所帶來的波瀾,爭取擴大區域合作空間;又或是中日之間數年未見的「合力」共識,都清楚透露出「合作」的意思。
太平洋西岸儼然已經形成了一股「力求合作,抵制衝突,和而不同」的勢。縱使中美結構性矛盾仍將長期存在,縱使還有彭斯在會議期間高調談論「帝國主義」、「衝突」和「陷阱」,但亞太各方的積極互動,令政治爭執少了些,合作空間也就更大。
上文節錄自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 力求合作 抵制衝突 和而不同 APEC峰會 太平洋西岸現新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