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香港追不上世界科技發展 吳文華:先改變公務員思維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翌日(2018年10月11日),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與常任秘書長卓永興等官員會見傳媒,在天藍色的背景板下,卓永興滿心歡喜地向記者表示,市民最快於2020年可擁有數碼個人身份(eID),處理政府部門網上服務,應用分三階段進行,先可應用於車牌續牌、申請公屋等合共25項常用服務,最終可擴至3,000多份政府電子表格。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小國愛沙尼亞早在十三年前,便讓國民以數碼個人身份進行具有法律效力的網上投票,新加坡、日本、瑞典等國家也早早推出數碼個人身份。由瑞典智能泊車系統公司EasyPark發表的「2017 智慧城市指數」,香港以5.29分(10分為滿分)在100個城市中位列68位,遠低新加坡(2)、東京(6)及首爾(21)等地。此消彼長下,我們的社會在科技洪流下退步了多少?
智庫天大研究院於10月初發表《香港智慧城市發展:障礙與挑戰》報告,指出香港存有多個障礙,拖慢智慧城市發展,包括:初創缺乏支援、過時法例、公務員團隊欠缺專業知識等多項因素。「將可以展開及實行的措施放在一起,與整體策略是兩回事。」參與撰寫此報告的前立法會秘書長吳文華說。吳文華今年初加入研究院,並擔任最近成立的香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創科局去年底推出《智慧城市藍圖》,分為六個範疇如「智慧出行」、「智慧市民」、「智慧政府」等,由逾70項措施組成,將於未來五年實施。吳文華批評這非智慧城市整體發展策略,也不是構想連貫的路線圖:「這樣『炒埋一碟』,看不到每個措施之間如何連結及融合,是難以做任何事。」
隨着《智慧城市藍圖》公布,今年政府繼續推出新政策加速建設智慧城市,《施政報告》提出投放280億元予整體創科發展,當中5億元用於市民息息相關的政府服務項目;另有革新電子政務、邀請業界就不同公共服務提交資訊科技應用方案及產品建議的「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預計於2026年落成的公務員學院,則將為公務員提供創新思維及科技應用培訓。
籲各部門主動增技術培訓
吳文華1970年代加入政府,1990年代借調至當時的行政立法兩局的議員辦事處出任總行政主任,對公務員的習性熟悉不過。她不諱言,公務員是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過往廿年政府每做大項目,公務員都傾向請顧問公司給予建議,找承辦商負責施工。」她解釋,公務員只懂「管合約」,確保做足合約要求,而非對事情有深刻認識,如近日港鐵工程醜聞,便顯示公務員對問題一無所知,一旦出事,可以如何解決?「如果是港鐵站,尚且可用間尺量度差異,但資訊科技可以怎樣量度?你(政府)甚至不知道哪裏出現問題。」她寄望,部門不要過分倚賴公務員學院所提供的培訓,本身也要運用自身資源加強公務員的技術訓練。
報告建議政府設立一個中高層跨部門專責機構,負責協調統籌,並讓專業人士參與,加強中層聯繫協調。吳文華指出,由特首主持的高層次「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仍流於高級官員監察進度,對推動智慧城市步伐並不足夠,而且不應拘泥於公僕的級別,高端的專業知識也缺一不可。
對於創科局早已成立不同架構來推動智慧城市,如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及智慧城市辦公室,這些還未足夠?吳文華坦言,對創科局是否合適的統籌甚至執行架構抱有疑問:「其實(創科局)的權限沒大眾想得那麼大,資訊科技只是工具,城市管理追求如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指標,令人民生活質素有所提升,這已遠超創新科技的範疇。」
改善大眾福祉,不一定要大動作、到處架床疊屋;推動智慧城市,也不是創科局一個局的責任。如何善用科技讓大眾活得舒適便利,方是規劃智慧城市的意義,而如何克服箇中的協調問題,便是對政府「智慧」的考驗。
上文刊載自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從「起動九龍東」看三迷思 香港離智慧城市還有多遠》。
相關文章:【智慧城市】從「起動九龍東」看三迷思 香港離智慧城市還有多遠【智慧城市】科技發展步伐緩慢 鄧兆星:別為用而用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