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精神.二】佔中影響 《獅子山下》劇集呈現代際矛盾
香港電台於2011年開始,推出「節目外判計劃」,公開徵求劇本。外判計劃是《獅子山下》的重要演變,初期由港台擬定戲劇系列的主題,如「輕狂歲月」、「燃眉時刻」及「臨界點」,到了2014年,用回《獅子山下》節目名稱。編審馮家明指,受佔中影響,代際矛盾升溫,近年《獅子山下》的價值觀與父母一輩大相逕庭。文:葉堅耀(此為《獅子山精神》專題之二)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及電視系講師、影評人馮家明被邀擔任獨立評委多年,他是《獅子山下》的擁躉,尤其喜愛「張敏儀年代」方育平、許鞍華及嚴浩等後來被稱為「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作品,也因為在電影學院授課,有很多機會重溫這些劇集,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擔任外判計劃評審多年,馮家明表示參加者主要是來自香港多間大學電影或創意媒體學系的「學院派」畢業生。他察覺近年收到的作品,題材多受2014年「佔領運動」影響,編劇和導演都在思索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例如年輕人可以回鄉務農。他亦發覺很多新導演的作品,都呈現了「代際矛盾」,他們的價值觀和父母那一輩已經很不同。此外,他們關注舊區(如深水埗及西環)的人和事,驅使他們走進社區做很多資料搜集,這種精神和新浪潮導演在「獅子山下時期」的做法很相似。
對於外判徵集得來的劇本,他表示,整體水準仍有很大的改善及進步空間,目前最大的弊端是「法度」不足。「很多故事的出發點是有趣的,但捉到鹿唔識脫角,唔知道自己想講乜,或跟着哪個重點再發展。」
馮家明亦有留意台灣電影系學生的作品,他覺得台灣年輕導演較「on the right track」(在合適的軌道上),無論在創意、題材、構思及執行上,都有清晰的方向。反觀香港新導演,可能長期受「TVB 劇集」影響,想的都是鈎心鬥角、如何上位的劇情,發達是成功指標,價值觀很扭曲。
外判計劃首個階段要求參加者撰寫故事大綱,在文字技巧上已見真章。他說,很多人沒法扼要寫出重點,有些則在第二階段撰寫分場時,顯露不懂鋪陳故事的弱點。他認為劇本的涵養和文字功力環環相扣,部分年輕編導在電影知識層面涉獵不足,缺少閱讀習慣,忽略了文本的重要性。他指出,部分作品的動機很好,不忍心過早淘汰故事,希望在會面時提點一下。他認為好的戲劇在於觀察及發掘,即使是描寫平凡的小人物,創作人也可呈現背後的獨特性,而不是將絕症等俗套橋段放進劇本,便等於有「戲劇性」。另外,部分作者以為港台的作風保守,刻意將故事寫得很正向。馮家明強調,港台的評委很開放,除了《廣播條例》的明文規定,例如不能出現吸煙場面外,對於創作沒有任何框架及預設立場,創作人不必自設關卡,大可盡情發揮創意。
獅子山精神到底代表什麼?今時今日又應如何理解?看看他們如何說:
【獅子山精神.一】《獅子山下》沒有精神 監製:這只是愚民政策【獅子山精神.三】60後馮慶強:獅子山是一個吹大咗的香港傳奇【獅子山精神.四】80後編導捱得辛苦 上唔到樓因為唔夠拼搏?【獅子山精神.五】拒絕單一價值 傘後青年:為何不能打橫流?【獅子山精神.六】獅子山下含普世價值 學者籲勿簡化精神
上文節錄自第13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15日)《叩問獅子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