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夜收工 不怪公司怪自己?
有一類公司的員工日做夜做,每星期做足80小時,也不會抱怨。這些員工還替公司辯護,我們做到三更半夜,不是公司的問題,而是自己選擇的。這類公司是專業機構(Professional Firms),包括會計師樓、律師行、顧問公司、投資銀行等。
這些公司的員工像被洗腦,懷着堅強信念,相信日做夜做是應該的,你認識這些人嗎?年輕人被洗腦?談何容易,況且這些員工學歷高人一等,不少是高材生,打生打死才有些微機會進入專業機構。奇怪的是,一群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進入專業機構之後,自自然然變成工作機械人,堅信自己的選擇沒錯。點解?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1. 先苦後甜。專業機構的不明文「契約」是:年輕員工在事業初期搏到盡,做出成績,上到位之後,便可做老闆「印印腳」。形容為契約,因為前人的規矩是這樣,這規矩將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例如升做Partner,代表清晰的里程碑,肯做便有機會到達,到達之後,所有事情改變,包括工作時間、待遇、同事的尊重。做了Partner之後,由工兵變成生意人,陪客戶食飯傾生意。專業機構最成功的形象工程是確保這神話不死。今天仍有年輕人相信先苦後甜是可依靠的契約。專業機構嚴格上沒講大話,關鍵是,機會率百中無一,專業機構的人力資源策略是金字塔模式,下面好多人,上面好少人,能夠由下面一直殺上上面,有如中六合彩。專業機構規模愈來愈大,金字塔愈來愈巨型,上層也擠迫,契約的精神開始變質。當同事發現Partner比自己更夜放工,眼圈比自己更黑,開始感到大鑊。
2. 公司有意製造日做夜做文化。專業機構一方面大力推動work-life balance,鼓勵員工養成身心健康的規律,另一方面專門聘請最不相信健康規律的年輕人。專業機構形象吸引,薪金屬高上水平,地位有型,在招聘市場屬吃香,可以挑選最優秀的年輕人。專業機構傾向聘請所謂「Insecure over-achievers」,即是欠安全感的優秀年輕人。優秀容易看出來,有一定客觀基礎,欠安全感怎分辨出來?答案是從家庭背景着手。說到這裏,大家心裏有數吧,亦解釋了專業機構不肯公開承認這種招聘策略。專業機構有沒有富二代?有,不過是應酬富二代的父母。不多說了,大家明白的。
3. 隔籬都是這樣做。專業機構很清楚公司文化的兩大支柱,一是歷史,過往先苦後甜是事實,將來繼續是事實,二是從招聘過程開始挑選較願意選擇日做夜做的年輕人。有了兩大支柱,公司文化形成之後,洗腦工程也變得暢順。員工日做夜做的時候,望望隔籬,發現隔籬同事無怨言地搏命,便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錯。這是人性,我們從四周圍確認自己的行為,特別當隔籬是位成績優秀的同事,更加堅定日做夜做的信念。
隔籬同事日做夜做,又可以照顧家庭,又可以參與運動和其他公餘活動,又可以天天明艷照人,所以出錯的,一定是自己。專業機構的金字塔模式製造「你死我亡」的競爭氣氛,同事變成競技場中的鬥士,上面的位置就是這麼多個,下面的人不離開的話,便要互相淘汰,或互相廝殺。在這樣氣氛下,跟隔籬同事很難真心對話,大家都擺出沒事的表面模樣,當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時候,怪自己,不會跟隔籬同事檢討吓, 我們這樣做是否有不妥?
專業機構的洗腦工程昂然進入21世紀,科技非但沒揭穿這個謊言,科技帶動經濟,做大個餅,專業機構愈大愈強。但做得怎樣大和強,專業機構也不能擺脫宿命:它們在出售一件無形的產品。專業機構的最大挑戰,是說服客戶付出球球聲的高昂費用,購買這件無形產品。外面不管怎樣英明神武,專業機構高層心底裏永遠欠缺安全感,因為夜深人靜時,Partner反省,這件在空氣中的產品,真是值這麼多錢?想到這裏,年資已有二十年的Partner不是立即開電腦工作,也可肯定明天七點半,已坐在辦公室。
上文刊載於第12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7日)《做得夜,我只怪自己》,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蔡東豪《企管人文》專欄文章:【蔡東豪專欄】打工族掌握熄機能力 日做夜做依然不會累?【蔡東豪專欄】心放工,才是真放工【蔡東豪專欄】做到死的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