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兒服務供不應求 在職媽媽陷兩難減生仔意欲

撰文:林瑞禎
出版:更新:

要消減港人生兒育女的顧慮,友善的產假及侍產假政策只是其一,要讓事業發展順遂的職業女性,或忙於餬口的「雙職家庭」敢於規劃生育,幼兒照顧服務亦是關鍵配套。

重溫前文:香港欠友善生育政策 港人卻步不願生

從事青年服務的社工Amy(化名)表示,在幼兒服務上,香港各方面都配合不足,難讓市民在生育及工作上取得平衡,打擊港人生小孩意欲。她說:「如果意外懷孕,即使無奈也要放棄理想辭掉工作,才能照顧小孩,但這是我最不想發生的。」

產後小孩誰照料?

Amy唏噓地指,如果找不到託兒服務,便不生小孩,因為沒時間照顧。她表示,最理想是由母親一手帶大子女,這能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以及有助培養子女健康的價值觀,但時代轉變下,女性也要賺錢幫補家庭開支,在職婦女必須解決孩子照顧問題,才能生育,認為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Amy眼見朋友裏的在職媽媽每天帶小孩的「悽慘經歷」,更覺得「沒有小孩很輕鬆、自在、舒服。」由於現時託兒服務非常緊張,她有朋友未能找到鄰近工作地點的託兒機構,加上工作時間與託兒服務不配合,朋友每天都要先送孩子到沙田,才往馬鞍山上班,每日僅接送孩子,便要額外多花逾一小時。

《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報告中提到,香港生育率低「主要涉及個人選擇、生活模式的取捨等」(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Amy說:「如果託兒服務好一些,的確能夠提升我生育的意欲。」問題是託兒名額稀缺,地點分布不平均外,費用亦是沉重負擔。自嘲是「偽中產」的Amy,家庭總收入每月約有三萬多元,但供樓每月已需1.5萬元,連同生活開支等,難以負擔每月動輒四、五千元的託兒服務費。她說:「在香港生小孩,真令人沮喪,生活非常吃力,壓力異常大。」

2015年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報告中提到,香港生育率低「主要涉及個人選擇、生活模式的取捨等,單憑政府政策難以根本性扭轉低生育率的趨勢。由於生兒育女是重要的家庭決定,政府過分干預未必恰當」,但認同加強幼兒照顧,能「幫助有子女的在職母親照顧家庭外,亦有助減低養育子女機會成本,締造有利生育的環境」。可是,綜觀現時的幼兒服務,仍未能適切支援有意欲生小孩的夫婦。現時的幼兒中心包括獨立幼兒中心和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根據社會福利署回覆《香港01》的查詢,截至2017年12月,服務名額共 30,522 個,當中約7,000個為資助名額,及資助獨立幼兒中心738 個名額(表1)。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0至2歲人口有162,779人,但主要提供全日制2歲或以下服務的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只有738個,平均使用率自2015年4月起至今也維持99%或以上,早已供不應求。現時全港只有12間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當中南區、離島、觀塘、黃大仙、西貢和大埔6個地區沒有這類中心。另外,服務名額與幼兒人口比例超過1:100的達8間,當中葵青區的比例更達到1:359。雖然2018至2019年度起,政府分階段在北區、觀塘區、葵青區和沙田區額外提供合共約 300 個此類名額,但仍有 5 區沒有資助獨立幼兒中心,36,088 個2歲或以下的幼兒需要跨區尋找相關服務。

根據政府統計處提供的資料,2016年有父及/或母與其6歲及以下子女同住的家庭住戶數目為306,431個,而0至6歲的人口有404,261。雖然現時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名額有近三萬,但他們的營運收入大部分來自收費。

本港目前仍有5個區沒有資助獨立幼兒中心。(資料圖片)

社署回覆指,截至2017年12月,服務6歲或以下的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使用率只有67%。「離地」的服務收費令市民難以負擔,成為服務仍未飽和的原因。如服務6歲以下的非牟利幼兒中心平均月費是4,733元,半日制的私營幼兒中心平均月費高達9,358 元,並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 (見下表)。

雖然,學生資助處提供「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以協助有經濟困難的市民使用託兒服務。但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3人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 27,500 元,遠遠超過申請計劃的資格。若需要使用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服務,則要挪用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收入(19.8%),導致有需要的家長難以使用服務。截至2017年12月,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的名額有29,784個,但附設於幼稚園的資助幼兒中心使用人數只有4,212人。

社會服務聯會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認為,不論幼兒的照顧服務名額,還是服務費用,都未能切合社會需要。她指出,「第一,家長排不到位;第二,就算拿到位置,亦不在當區;第三,就算跨區拿到服務,但費用非常昂貴,若不夠窮就申請不了津貼,而津貼是很難申請的。」雖然政府於 2016 年12月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開展「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但姚潔玲指7月公布的中期報告,「似乎也不見得很了解香港的需要」。

姚潔玲認為託兒服務應按人口比例及特徵規劃。(歐嘉樂攝)

「香港幼兒照顧服務需要按人口特徵來規劃。」姚潔玲舉例道,按現時標準規劃,每個有12,000名6至24歲人士的地區,就有一間綜合服務中心,但「不應該只以人口作為一個硬指標,因為某些組群會對於幼兒照顧的服務有特別需要,例如低收入家庭」,她指出,這些家庭的夫婦是否同時工作,對收入影響極大。她希望政府在幼兒服務規劃裏,優先提供服務予基層,這種安排無論對小朋友或是整體家庭生活,都較理想。

身兼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0至2歲幼兒服務確實長期飽和,名額「災難性」地低,曾聽說過不少家長在懷孕五個月便開始排隊。對於使用香港幼兒服務要瘋狂競爭,他表示必須大幅增加名額,但實際要加多少仍需研究。他不滿「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拖延一年多,「7月初才出中期報告,只有3,000字,完全沒有相關數字。」

張超雄不滿「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拖延一年多仍沒有幼兒服務相關數字。(鄭子峰攝)

張超雄認為,政府要鼓勵市民生兒育女,首先要明白香港人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和信心,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休息、假期、工作空間,以及照顧小孩的時間,對有經濟困難的家長更要提供支援,讓市民知道「有制度確保小朋友有一個基本的成長條件,有什麼困難,制度會保障你」,這才是真正營造有利環境。

港府要扭轉目前超低的生育率,首先要改善生育福利政策,紓減「生育壓力」,才能增加市民「造人」誘因。好像鄰近地區如台灣,政府積極尋求方法改善低生育率,鼓勵市民生育,本月便大幅提高育兒津貼(表2)。對比起財政儲備充裕的港府,又該為市民營造出一個怎樣有利生兒育女的環境?

上文節錄自第12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6日)《產育假期苛刻 託兒資源緊絀 生育政策不友善 港婦怕生B》。

重溫前文:香港欠友善生育政策 港人卻步不願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