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上任一年】香港經濟「食老本」 新產業有生存的可能嗎?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時打着「創新」旗號,明言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創科中心。如此豪言壯語,林鄭絕非第一人提出,首任特首董建華於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早早擲了50億元成立創科基金,銳意發展創科產業。現在回看,不少人說董有先見之明。多年過去,歷屆政府均有提出過發展新興產業的舉措,但綜觀當下情勢,香港經濟仍由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壟斷,其他新興產業只佔香港不多於一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問題出在哪裏呢?是政府有所不為,還是市民未準備好迎接新產業的來臨?

香港經濟近十幾年有四大支柱、六大產業的說法。四大支柱,指的是四個傳統主要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是香港GDP的主要來源。而六大產業分別是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被視為是值得發展並投資的行業。

四大支柱在2002年至2007年間佔GDP的百分比持續上升,由2002年的50.8%上升至2007年的60.3%最高位,其後回落至2016年的56.6%,同年六大產業所佔比率為8.9%。只要細看四大支柱產業的分別比率,貿易與物流業雖仍屬最大支柱產業,但較其他支柱產業的比率下降最多,由2006年的27.1%跌至2016年的21.6%。

香港貨櫃碼頭以往國際排名第一,但近年來已被其他經濟體趕上,去年已跌至第五位。(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食老本」有何不可?

「我們當然要繼續做好它(貨櫃碼頭)!」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計劃主任羅祥國一聽到問題立即回應。港府於2014年發表過一份「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宣布擱置興建青衣西南部的十號貨櫃碼頭,理據是預計到在50年評估期之內,貨運量比現在的增進幅度低,現有的貨櫃碼頭已足夠應付市場所需。

報告有報告的理據,但羅祥國相信物流碼頭有值得繼續投資的價值,這個說法基於他對中國消費的樂觀預期。「目前中國消費力未追上全球平均數,預期中國繼續發展,未來十年之內會出現貿易逆差,入口會多於出口量,屆時香港貨櫃碼頭還有用途。中國會在15至20年內,消費增長大於經濟增長,這就造成大量進口,這對海陸空的運輸需求都有可觀的增幅。」

香港大部分的經濟來自『食老本』,以往做得好的要繼續維持下去!
羅祥國
羅祥國強調,香港仍要依賴「食老本」,因四大支柱一直佔去香港近六成的GDP。(張浩維攝)

「香港大部分的經濟來自『食老本』,以往做得好的要繼續維持下去,是首要的事。這些是我們最優秀的行業,如果不維持下去,我們就不能繼續成為一個在全球屬高度發展又具相當優勢的城市。」羅祥國形容,「食老本」既穩陣,亦是香港的基礎。

我反對「食老本」……物流業深圳的(碼頭)隨時可以食(即取代香港),而專業服務業,是源於香港有制度優勢如法制等,但也是不實在的,因為行業的成功建基於香港過去的信譽。
鄒崇銘
鄒崇銘形容,新加坡鼓勵國民置業的模式僵化,未必適合香港。(吳鍾坤攝)

曾撰寫《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的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則明言反對「食老本」。他以各產業未來將面臨的可預計風險說明,「物流業深圳的(碼頭)隨時可以食(即取代香港),而專業服務業,是源於香港有制度優勢如法制等,但也是不實在的,因為行業的成功建基於香港過去的信譽。」在他眼中,旅遊業是最穩定,也最容易達到滴漏效應的,即讓更多低下階層人士從參與旅遊帶來的經濟活動中,獲得分享經濟成果的機會。

對於香港出現「食老本」爭議,鄒宗銘認為,影響判斷的關鍵在於是否相信地產業仍然會聳立不倒。他指出,地產市道蓬勃,受惠的不僅僅是地產商,也不僅僅是藉炒樓賺錢的樓市炒家,還帶動金融丶專業服務業及建造業。但他警告,這種依賴單一產業承托整個經濟的模式潛在風險很高,地產業容易受外圍因素如資金流丶經濟環境影響,一旦倒下會連同其他支柱產業一併倒下。

因此,鄒崇銘認同發展其他產業的必要性,避免產業過於傾側導致香港經濟變得不穩定。其實,港府也預視到產業單一化的嚴重後果,2009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六大優勢產業之說,但當年提出的多個項目進展緩慢,諸如醫療產業與教育產業一直屬空中樓閣,後一任特首梁振英上台後更宣布不再以經濟與產業角度看待這兩個領域。

六大產業裏「生命力」最強的莫過於創科這個領域,梁振英任內增設創新科技局,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最看重的亦似乎是創新科技產業。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她既提出吸引外來創科專才的計劃,也發動吸引更多投資創科研究的銀彈攻勢;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亦大灑500億元支援創科發展。隨着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口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解決之前國家科研專案經費未能過境在香港使用的限制,購置科研儀器設備享有入境關稅優惠,加上以創科掛帥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爐,香港的創科產業是否真正迎來春天?

林鄭大力鼓吹創科發展,然而香港如何追趕其他地區,仍屬未知之數。(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誰主新興產業?

羅祥國對此並不看好。他認為,要政府介入扶持新產業的理據不足,他提出,經濟學中有「市場失效」的理論,即假如市場做不到某些事情,政府便可以考慮介入。然而,新興產業發展不似預期,背後有各種因素,市場的問題連政府也未能夠解決。在他眼中,創科有不少不明朗因素,「市場為什麼沒有科技產業,可能是市場有很多不明朗因素、私人不願意投資,於是有人就說應該要政府來做,為什麼政府就能做到呢?很多時候,市場解決不了,政府都解決不到。」

創科只是嘗試的,有錢便去試吧!沒有錢便退後一步吧!
羅祥國

他提到的其中一個不明朗因素是香港沒有相關人才,產業背後須匯合一定數量的人才,不是一個不是兩個,產業才能持之以恆地發展,「如果其他國家的「『產業集群』已經逐漸形成,香港才第一日起步,怎樣追呢?」他頓了頓後補充了一句,「創科只是嘗試的,有錢便去試吧,沒有錢便退後一步吧!」

鄒崇銘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香港在發展創科道路上跌跌碰碰的原因。他指出,那些認為發展新興產業會分薄了政府投放在四大支柱產業資源的人是「口中食了一大嚿肥豬肉」,而大部分香港人也是四大支柱產業的既得利益者,安於現狀,不敢冒險投資在未知結果的產業。「坦白說,香港自2003年後沒有再經歷任何大規模的經濟下滑,與大陸人差不多,出世之後見不到經濟衰落,自然不會思考有alternative(可替代)。」

香港在過去依賴四大支柱支撐整個經濟,發展新興產業可否扭轉局面?(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創新科技為誰而做,是否只令極少數人牟取暴利,犧牲其他人的利益? 政府一開始設計政策時,應該要思考是如何可以令普通市民一同受惠。
 鄒崇銘

對於林鄭月娥大力推動創科產業,鄒崇銘表示,如果港府希望用以解決「食老本」的問題,是可行但需要深思推動發展的手段。他提到目前兩大創科基地:科技園與數碼港的問題是與市民存在一定距離,「為何創新科技要縮在一個園區裏面?為何要和市民隔絕?裏面研發了產品,也非必然與香港市民有關。再說的是,園區內有幾多是本地公司呢?聘請的是否香港人呢?香港市民可如何參與科研?這些都是港府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個成功的經濟體,需要使各行各業都能在健康環境下發展,用鄒崇銘的說法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的基本條件是生物有多樣性」,而最理想的社會是擁有多元化的產業,讓全民分享經濟成果,而不是僅得小撮人賺盡,這樣才能互補不足。以拓展新興產業解決當下產業傾斜的情況,鄒崇銘在意的是,假如政府的產業政策只讓少數人得益,純讓有一定技術的專才壟斷行業,那麼政府的產業政策最終並不能惠及社會所有人,只會淪為傾斜利益集團,可預見的是社會將同樣落得「食老本」的下場。

在羅祥國眼中,食老本並無不可,因是香港最「穩陣」的產業;而港府若要發展新興產業,須要解決的是人才不足的問題,政府也要考慮清楚是否必須對新興產業有各種扶助。(張浩維攝)

一個經濟學者,從香港整體經濟環境與本地生產總值出發;一個社會學者,從經濟與社會脈絡思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政策觀點與期盼,而作為一個對社會有承擔的政府,在保持傳統產業的同時,也需要有開拓新產業的勇氣,因為產業政策影響的,不但是經濟層面,還是對市民生活的保障。

與羅祥國不同的是,鄒崇銘明言反對食老本,因一旦四大支柱產業出現問題,整個香港經濟將出現崩塌,故他認同發展新興產業的必要性。(吳鍾坤攝)

事實上,林鄭月娥也曾提過:「香港不可以再『食老本』,不能夠再等運到。」上周二(6月26日),她在結束訪問歐洲之旅的時候,出人意表地改變行程,飛往北京與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面,主題離不開創科。韓正正在審議粵港澳大灣區這項國家戰略。特區政府此前屢受批評表現被動,林鄭在北京為此辯解道,港府並沒有坐等規劃出台,過去一年積極推動相關工作。她又提出,本港科研能力強,可與深圳等區內城市分工互補,亦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商貿及物流中心的角色,為大灣區發展作貢獻。

只是,公眾關心的不是林鄭月娥口中的如何「積極推動」,而是新興產業何時才能幹出實績,為港人帶來實惠,因為在世界各國競相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的大環境下,香港須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覺悟。

上文節錄自第11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日)《經濟擺脫「食老本」 新產業發展須爭朝夕》。

《香港01》周報【林鄭上任一年】系列相關文章:

管治新風下的盲點 李彭廣:公務員思維礙創新黃偉豪:香港缺改革 林鄭如「市長」住屋問題未解決 政府自知房屋新招難抑樓價升幅​香港無人才?前人口委員會委員:人才不願來港房屋新招未解住屋問題 政府缺撬地產商利益決心土地及房屋欠長遠規劃 恐再造「大白象」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