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上任一年】香港無人才?前人口委員會委員:人才不願來港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產業政策與人才培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社會須有人才支持產業發展,特別是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背後所需要的是與之配合的人力資源作推前的動力。早有不少創科企業指,難以招聘本地人才,故此要在其他地區招攬。然而,香港沒有大學生嗎?相反,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發布的最新數字顯示,15歲及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有逾三成達至專上教育。那麼,問題便來了:企業口中的「人才」指的是教育程度的高低?還是與產業相匹配的能力要求?

人才短缺還是產業短缺?

香港不是沒有人才,不是人才短缺,而是產業短缺。不是因為你無創意,而是你有創意,亦生存不到。
鄒崇銘

「香港不是沒有人才,不是人才短缺,而是產業短缺。(新興產業得不到很大的成功)不是因為你無創意,而是你有創意,亦生存不到。」曾撰寫《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的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解釋,產業單一化與新興產業的生存空間有極大關連,「你要開科技公司,你可以去哪裏租個寫字樓?除非你入到數碼港,否則你便要到觀塘的劏房工廈。」

很現實的一點是,本地學生選科仍吹捧金融商業科目,不利香港發展其他新興產業,如創科及創意產業。而已不是第一次有人提過,不少專修創科的畢業生要從事相關專業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不少同學也沒有留在專業繼續發展。

當香港教育愈來愈普及,就一定有愈來愈多的人不能從事相關的行業,這是一定的。
羅祥國
羅祥國認為,新興產業沒有前景,難以吸引青年投身行業。(張浩維攝)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計劃主任羅祥國認為這個現象可以理解,「當香港教育愈來愈普及,就一定有愈來愈多的人不能從事相關的行業,這是一定的。」他又提到,學生因為看到產業的前景,如商業丶金融等,自然在大學選科中以它們為主,而不是未見前景的科目。他笑稱,自己也會叫子女讀會計丶醫生等專業。

鄒崇銘質疑這種看法,形容這是「迷信專業」。他警告,人工智能技術已逐漸變得成熟,未來甚至可能取代真人,許多被視為「專業」的工種將會被淘汰。現時香港的就業率高,在街上隨處可見招聘廣告。鄒崇銘對此警告,失業率是量,而工種類型是質的問題。「大學生一定可以找到工作,但會是極低質素的工作,因為傳統行業大多數是提供前線服務行業的職位。這些職位不需要太多知識,但能夠賺到錢。」香港長久以來,賺錢的途徑千篇一律,產業不用進步已可以生利,鄒笑說,「就好像餐廳般,不需要提供質素好的食物已有人走來光顧。」

香港近三成人接受過專上教育,但本地不少創科公司表示難以招聘人才。似乎香港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與產業出現錯配。(余俊亮攝)

香港留不住人才 也吸引不了人才來

林鄭月娥上任一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負責制訂香港的人口政策,提升勞動力質量。

上一份人口政策報告,是由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牽頭的人口督導委員會處理。林鄭當時指出,「一個有效的人口政策不能只靠多年一檢的安排,它應該是滲入每個政策局的日常工作中,而不同的政策範疇亦要互相配合,所以我們會將人口政策與其他政策連結起來,發揮協同效應。換句話說,所有政策局在制訂自身的政策時,亦須考慮人口政策的目標。」

委員會以前只由相關決策局及部門的官員組成,而2012年的委員會則改為除官員以外,另加入專業人士,葉兆輝便是其一。他本身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教授。說起當年委員會的重任,他指出成員關注人口質素的問題,要為香港社會供應足夠人力需求,其中特別討論到青年問題。他說,青年是「investment(投資),也是insurance(保險)」,因為青年是社會未來的支柱,如果他們在15至24歲這個階段沒有得到一定的培訓,那麼他們在24歲以後的社經地位很大機會停留於低層;相反,如果他們在青年時期有充足的裝備,不論是知識還是技能方面,對日後社會的生產力也有很大幫助。

委員會於研究後發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當中提到香港未來將迎來更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市場亦會隨之萎縮,故延長退休年齡丶鼓勵婦女就業是一大紓緩方向。另外,當中亦提到輸入人口計劃,以減低勞動力下滑而導致經濟下行的風險。

香港既有pull factor,也有push factor。不過是鄰近地區拉走人才,而香港社會現狀推走人才。
 葉兆輝

「香港(在面對輸入人才時)既有pull factor也有push factor,不過是鄰近地區拉走人才,而香港社會現狀亦推走人才。」葉兆輝解釋,香港對於外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鄰近地區如新加坡有各種「搶人」計劃,大派福利如房屋等,勞工政策又有一定的保障,對於外來人才來說,香港的生活指數驚人,權衡之下,自然會選擇到其他地區工作而不是香港。縱然過去有不少人來港升學,不過大多為過客,他們很多人真正目的是回流或者到其他地區工作,香港只是一個「訓練所」,葉兆輝這樣說明:「gain for them, loss for us(他們得益,我們損失)」

香港雖有輸入人才計劃,新年度更大派銀彈吸引創科人才,然而,當其他經濟體也在搶人時,本地勞工政策落後等因素對他們來說吸引力稍遜。(余俊亮攝)

2012年時,葉兆輝提到曾蔭權政府缺乏長遠人口政策,須成立凌駕各政策局的督導委員會。到他走進體制之內,成為委員會中一員時,又是否能做到自己過去預期的效果呢?他想了一想,說「其實我不知道為何還要研究再研究。今天不應該再停留在研究階段。」他直言當年委員會所做的報告與現今社會的情況沒有很大分別,「政府做報告叻,找到問題所在,但implement(實踐)則難。」

或許這正是香港沒有積極人口政策的原因,政策往往流於研究階段,而缺乏做實事的智慧與擔當。「香港留得住什麼人?香港只適合兩種人居住:你賺很多錢或者你有很高技能。」這是葉兆輝的答案,也是大部分未有受惠於經濟發展的基層市民的心聲。真正的人口政策不是只培訓產業需要的人才,而是讓人更好地準備應對未來社會的轉變,當中不僅僅是產業如何發展,而是整個社會有沒有良好發展——有完善的福利措施丶有充足的勞工保障丶有宜居的環境,讓人能夠對社會發展有期許,願意為了建設更好的社會而付出。

上文節錄自第11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日)《經濟擺脫「食老本」 新產業發展須爭朝夕》。

《香港01》周報【林鄭上任一年】系列相關文章:

管治新風下的盲點 李彭廣:公務員思維礙創新黃偉豪:香港缺改革 林鄭如「市長」住屋問題未解決 政府自知房屋新招難抑樓價升幅​香港經濟「食老本」 新產業有生存的可能嗎?房屋新招未解住屋問題 政府缺撬地產商利益決心土地及房屋欠長遠規劃 恐再造「大白象」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