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2024|南海面臨由亂及治——吳士存:亂世用重典,亂象出重拳
11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舉辦百川論壇——「第四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2024研討會,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就「特朗普入主白宮後的南海形勢」這一主題進行解析。他認為,南海將經歷「由亂及治」的階段,而「治亂世用重典,平亂象出重拳」則是中國未來的南海戰略。
曾為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的美國共和國前總統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外界普遍認為南海或將再掀波瀾。對此,吳士存分享了他對南海形勢的三大基本判斷。
首先,南海形勢原本「趨穩向好」,但可能會由於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這一趨勢被打斷,甚至出現逆轉。吳士存又提到,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南海的單邊活動日益頻繁,包括固化佔領、島礁建設、油氣開發等侵權行為此起彼伏,風險持續存在。
其次,中國在南海的維權出現「窗口期」,關鍵在於中國能否抓住這個機會。11月10日,中國宣布在黃岩島的領海基線,這一行動具有重大意義,標志中國以法律手段維護南海權益又邁出重要一步。然而,仁愛礁仍然是一個「流血」的傷口。面對菲律賓的「挑釁」,中國是否能夠尋找一勞永逸的「止血藥方」,以降低當前高成本、不可持續的應對模式?
第三,中美在南海的衝突風險上升,在缺乏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機制的情況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吳士存指出,美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和情報收集頻繁,去年美國在南海上空的軍機起飛架次超過8000次。2018年迪凱特號與蘭州艦之間最近距離的貼身角力,凸顯了在特定海域和時期中美雙方可能不願遵守已有規則的風險。他擔心,如果美國繼續加大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和活動,且中美之間缺乏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機制的背景之下,誤判誤讀對方意圖就可能會導致擦槍走火,甚至引發衝突。
在南海問題的複雜棋局中,「變」與「不變」交織成一幅動態圖景。吳士存認為,美國的南海的策略和同盟關係可能生「變」:一是美菲同盟關係、美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可能出現鬆動;二是菲律賓在南海的挑釁行為或將因美國政策的調整而有所收斂;三是特朗普時期建立的「印太戰略」在拜登政府下得到升格,以及「奧庫斯」機制未來可能會有所鬆動。然而,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策略和同盟關係雖然可能有「變」,但「不變」的是以南海問題牽制和打壓中國的戰略目標將會持續。
「我們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基本上屬於『侵權驅動型』,即僅當他國先行侵犯我國權益時,我們才會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吳士存強調,中國以實際管控為目標的維權行動,將使其他聲索國在南海的侵權行動面臨成本疊加和得不償失的侵權困境。無論是所謂的「切香腸」戰術,還是反制性的「侵權驅動」型戰略,中國的南海維權目標始終如一:逐步收回那些本屬於中國、卻被他國挑釁性主張或非法侵佔的權益——這將是中國未來南海戰略的核心要義所在。
原文刊載於微信公眾號「大灣區評論」,《香港01》獲授權轉載,並重擬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