撾|唐末名將李存考手上利器 十八般兵器之一竟可投擲或長或短
中國兵器五花百門,形制多樣,當中更有些千奇百怪,時至今日近乎煙沒無聞,幾近失傳。今日為大家介紹一種奇門冷兵器——檛。
「撾」又稱「槁」,據說在春秋時期已作長兵器形態出現。這兵器據明朝《五雜俎》所載為十八般兵器之一:
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頭;十七,綿繩套孛;十八,白打。
在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中,則對撾的制式、用法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
用淨鐵照式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繫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人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當中的「釘活」是指有小機關讓關節帶動附釘靈活移動。此外,撾亦發展出不同兵器形態,包括:短器械、長器械、軟兵器,而且爪形和爪數亦因器而異。
撾作為短器械時又名「筆撾」,是一支拿著筆的手,今人經常把短撾當成判官筆的大類,主要是因為撾同樣貌似毛筆。但其實撾的長度一般都近乎大槍,即便是短撾,末端部份亦呈爪狀居多。
按照《武備志》指「(撾)用淨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系之」,跟判官筆的樣式和用途大相徑庭,兩者該無直接關係,有時「筆撾」若配以長桿亦可作長器械所使用;而造成長器械時叫「金龍撾」,桿長約兩至三米,桿頭有抓形如人手或獸抓。
而在軟兵器形態時又叫「飛撾」,鐵爪縛以長繩用以投擲。飛撾使用如暗器,輔助長短兵器使用,戰鬥時突擊人馬,勾著敵人兵器,繼而脫手擲去,着身後收回,使其不能脫走。有說飛撾主要用來對付逃跑的敵兵,追敵時士兵將兩個飛撾頭繫在繩索一起投出,而繩索的中間部份固定在自己身上,投擲方法要像擲手榴彈那樣,而不能像擲鏈球般利用繩索劃圈加速投擲。當兩個飛撾頭擊中人或馬時,抓鈎會鈎住鎧甲、衣物或肉體之上。投撾者進行拖拽、被抓中的人繼續奔逃,長繩索會很快繃緊,飛撾會形成一個向內擠壓的力,讓敵人無法逃脫。
歷史上用撾名將
撾是歷史上較少出現的兵器,所以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也較少出現,當中使用者亦寥寥數人。歷史上用撾最著名者為五代時期將領李存孝。據《新五代史・義兒傳》所載:
存孝猨臂善射,身被重鎧,櫜弓坐槊,手舞鐵楇,出入陣中,以兩騎自從,戰酣易騎,上下如飛。
他作戰時行動迅速,揮著鐵「楇」衝鋒陷陣。文獻中提及他用的「楇」不見於歷代兵器圖譜,有論者指這個「楇」字應為「撾」筆誤。按上文文理,李存孝同時執「槊」和「楇」兩種兵器,若果兩種兵器差不多長,作戰時一定不便,因此有人認為是一長一短兵器(這裏長短是相對,作為馬上兵器最短的應也有一米多長)。
但小編認為在馬上要拿著兩件頗長兵器作戰不合理,可能李存孝是拿著一根長桿,一邊是槊的矛頭,一邊是撾爪,著衝刺時用槊一邊,打近身戰時則舞動撾一邊(兩端都有利刃端在馬背上舞動也不容易);又或者手執長槊時,身繫追捕敵人的飛撾,以上這些小編蠡測有待讀者指教。而李存孝的戰場事蹟,去到文學作品《殘唐五代史演義》便演變他使用長兵器「畢燕撾」。
撾影響所及,有說日本忍者使用的飛爪,便是簡化版的飛撾。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