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跟/腳戲|比跆拳道更早的韓國國技 日治時期幾近失傳
跆跟,又叫托肩,古稱腳戲,韓文為「택견」(音:Taekkyeo),是一種韓國傳統武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跆跟普遍被認為是韓國國技跆拳道的其中一個前身,但是否真的這樣呢?
源於朝鮮三國時期 日治時期幾乎失傳
有關跆跟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朝鮮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古墓壁畫,可見跆跟是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武術。在高句麗時期,跆跟是官兵考試時的其中一個項目。後來受高麗王朝重視的軍事組織「花郎道」也引入跆跟的技巧,令跆跟得以迅速發展。
一直到十四世紀的朝鮮時期,跆跟更成為民間的競技性娛樂活動,從朝鮮古代風俗畫「大快圖」可見,畫上方的兩名男子在比試韓式摔跤,而下方兩人則在比試跆跟,四周有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駐足觀賞。朝鮮王朝後期李聖之所著的《才物譜》(1798)中有記載「卞,手搏為卞,角力為武,若今之탁견」(注:탁견指跆跟)。
可惜到了日治時期的朝鮮半島,當局為打壓文化發展,全面禁止跆跟活動,令跆跟一度面臨失傳。在隨後的韓戰(1950-1953)的衝擊下,全韓國只剩下一位跆跟大師倖存——宋德基。一直到1970年代,跆跟傳人申漢勝對跆跟的二十至三十個招式做了系統化的分析和整理,最後形成八十多種基本動作,又致力推廣跆跟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再次令跆跟得以有系統地承傳。
及至2011年,跆跟正式成為世上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武術,亦是韓國的第7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跆跟的技術特色
跆跟強調不斷舞動手部,全身維持流動、圓潤的線條,看上去好像農樂祭祀慶典的舞蹈,手掌攤平以防守對方的攻擊,並注重利用對方的弱點或借助對方之力反擊並使其摔倒,再加上結合舞蹈韻律、音樂、遊戲的元素,比試過程氣氛輕鬆、和諧,極富藝術性。
跆跟的攻擊部位以額頭、腰側、大腿、肩膀為主,攻擊一方以手掌和腳掌等較柔軟的地方進行攻擊,所以攻擊都是點到即止,若向對方使出摔技,也會同時輕托對手,使其不至於重摔於地上。在跆跟比賽中,一概禁止攻擊對方要害及作出具殺傷力的攻擊,否則作犯規論。
跆跟的基本動作有「原品」,即雙腳與雙肩齊寬的姿勢,還有「品步」,即從「原品」中提出一腳於前或後,呈三角形狀。「品」是取其字形的三角意思,因此跆跟的步法又叫三角步法。透過三角步法,配合雙手模仿雀鳥拍翼的動作前後走動,組合進可攻、退可守的不同招式,例如拍翼動作可配合時機抓住對方進攻的腿部作防守,再反擊。
跆跟的腳技包括旋踢、回旋踢、跳踢、雙手著地支撐身體的旋轉踢、腳底踢等等。使用摔技時,進擊一方踏出一腳於對方的三角陣中間,便於轉移重心,把對方摔倒。跆跟這種古武術成功保存了韓國的傳統文化,練習跆跟可以訓練到爆發力、耐力、身體協調,柔韌性和輕盈敏捷的身手,適合男女老少學習。
跆跟真的是跆拳道的前身嗎?
現代跆拳道之父崔泓熙在朝鮮戰爭展開後,於1954年獲晉升為少將,並在同年和友人創建了名為「吾道館」的唐手道武館,也擔任了韓國有名的武館青濤館名譽館長。
據聞就是在這段時間,崔泓熙開始跟友人整理自己所學,將空手道中的打法跟跆跟裡的踢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了日後跆拳道的雛形。不過這種說法其實頗具爭議,蓋因1905年至1945年朝鮮處於日佔時期,修煉跆跟是禁止的,所以崔泓熙幼年所接受的跆跟訓練應是相當有限。
哪怕是朝鮮光復後,全韓亦只剩下了一名跆跟手宋德基,崔泓熙不大可能在當時整合出多少跆跟技術。無論如何,跆拳道武術確實包含了許多獨特的踢法,至少在思維上是與跆跟一脈相承的。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