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踢拳、桑搏進入奧運為大勢所趨 但凡事總有「取捨」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早前,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踢拳(Kickboxing)、泰拳及桑搏成員資格,雖然距離成為奧運項目仍有距離,但仍是令人歡喜的事。但凡事有利總有弊,這次想說一下「搏擊」與「奧運項目」的微妙關係。

距離成為奧運項目仍有距離

首先因為很多人都很興奮,但「奧委會正式承認成員資格」與「成為奧運項目」有著一定距離。

+1

舉個例子,世界跆拳道聯盟(現時WT)在1980年被奧委會正式承認成員資格,1988年及1992年成為示範項目,到2000年才正式成為奧運項目。當然,並非所有項目都要等20年,但這個進程肯定是「任重道遠」的,支持者仍要等待一下。

成為奧運項目的「取捨」:安全

而且,進入奧運,對其武術或搏擊運動規則方面,一定有所「影響」。在此不想用「代價」,因這樣說有點負面,不過大家也知道,凡事總要「取捨」。

首先,當然是「安全性」問題。不是說現時搏擊運動不重視,而是奧運項目的保護性一定更高。

要留意,安全性包括「觀感安全」,即就算比賽本身安全度高,看起來也要很安全。可以預想,奧運泰拳比賽一定會像青年或一些國際賽那樣穿護甲、護肘、護膝等等護具,而且對於技術的限制就一定更大。

如此,比賽計分也可能有所改變,如需要從「傷害」轉為「搶分」(這也有「公平」及「容易理解」的原因在內),例如打什麼位就多少分。這樣的話,比賽的性質就會與現時的方式不一樣。

一個「搶分」的比賽,與職業比賽的打法肯定有差別,到時如何平衡?資源會否因傾斜到奧運,而使本來的比賽模式受損?

+1

拳擊或者是個少數好例子,同時擁有「非商業拳擊*」及「商業拳擊」,而且兩方面也發展得不錯。

但首先「商業拳擊」可以賺超多錢,並因此有商業組織支持,使「商業拳擊」變成拳賽比賽的「主流」並繼續成長;第二,「非商業拳擊」及「商業拳擊」兩者有「門檻關係」,很多拳手都先進入「非商業拳擊」再以此踏入「商業拳擊」,以上兩點其他比賽又能否做到?

第三,「非商業拳擊」也多次改例,由「10-9比分」變成「打點」再變回「10-9比分」,為的就是平衡觀賞度和公正性,可以看到它亦有多番「掙扎」。

*(Amateur boxing,即奧運項目那一種。過去武備志多翻譯成「業餘拳擊」,但語境上「非商業拳擊」感覺更貼切)

「可辨別度」的問題

另一個會影響規則的,是比賽的「可辨別度」,即與其他奧運項目的分別。這一點完全不是武術方向的考量,而是加入並作為奧運項目的考量。

+1

現時奧運中的搏擊項目,兩個是投摔技(柔道、摔跤),一個有摔有打(空手),兩個純打擊(跆拳、拳擊),就算不太了解玩法與規則,都可以用一句說話來「辨別」出現時看的是哪個項目:

摔技有袍的是「柔道」;
摔技沒袍的是「摔跤」;
沒太多護具,有拳有腳但「點到即止」的是空手道的「組手」,打套拳的是空手道的「形」;
用拳打人的是「拳擊」;
用腳踢人的是「跆拳」(可以用拳拿分,但不能打頭)。

關於「可辨別度」與「武術」本身的矛盾,或要於另開一篇文章討論。但明顯每項奧運比賽都有其獨特性,那麼,泰拳與踢拳的分別就是肘?或者有沒有纏鬥?泰拳會否因為要加強「可辨別度」而加強纏鬥時的分數,使運動員向該方發展?

桑搏的話,是「搏擊桑搏」還是「運動桑搏」希望入圍?「運動桑搏」現時和柔道很相似,其中一個大差別在於「運動桑搏」有腳鎖,這樣又是否要為腳鎖「鋪路」,減低摔技比重,甚至解除更多寢技限制?

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怎樣看

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是第一位國際奧委會的亞洲成員,但其實他對柔道進入奧運也有點微妙:

不同的人都問過我,在奧運會上引入柔道的智慧和可能性。我目前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比較不積極的(passive)。如果是其他成員國的意願,我不反對。但我並不傾向於採取任何主動。一方面,柔道在現實中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我將其視為生活、藝術和科學的原則。
嘉納治五郎
事實上,它是個人文化成就的實現。只有柔道訓練的其中一種形式,所謂的「亂取(Randori )」可以歸類為一種運動形式......
嘉納治五郎
(此外,) 奧運會具有如此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以至於有可能受到此影響,並將柔道比賽的發展變成一種「逆行」,把柔道變回講道館成立之前的柔術一樣。
嘉納治五郎
柔道應該像藝術和科學一樣不受外部影響——政治、國家、種族、金融或任何其他有組織的利益。與它有關的所有事物都應指向其最終目標,即人類的利益。**
嘉納治五郎

當然這是他對柔道作為「全人教育」的理解而得出的結論,但所有的傳統武術歸根究柢都有這一類面向。並非指奧運就一定與這些理念有衝突,但可以肯定的是,武術運動化、比賽化是現時的大勢,向著奧運發展也是必然的事,只是這個發展必然會對現時的比賽模式有所影響,要平衡肯定並非易事。

**Brousse, Michel and Matsumoto, David. Judo in the U.S.: A Century of Dedication.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s, 2005, p. 110.

武圖App2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