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推出時裝品牌 商業化操作屬創意還是消費傳統?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6月21日,內地品牌特步與少林功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河南嵩山舉行活動,並展示了該品牌與少林聯名的系列產品。「
少林」作為一個商業品牌已非新鮮事,這種合作未來只會愈來愈多,不過這又是否對武術圈有利?

延伸閱讀

北京武術隊:李連杰甄子丹曾在此短暫相遇 國產功夫影星的少林寺

近代少林寺的跌宕起伏:低谷與重建

聯名系列產品

中國新聞網的報導,活動「在當晚8時拉開序幕,開場篇章『佛教中國化之路與功夫服裝演進』,展現了1500多年來僧服的變化。之後,32位少林武僧出場,展示了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而後是小武僧出場,體現了少林文化的代代相傳。再之後就是19位兒童模特身著特步兒童-少林聯名功夫系列亮相。」

破迷思還是繼續使用文化符號

【武備志】曾多次撰文,說明少林、武當確實有其武術傳承,但它們的影響力其實更像一個文化符號,而不是真正的「共祖」。而且少林寺的武技,按照俞大猷的《劍經》所述,及至明代嘉靖年間,少林寺僧已經「真訣盡失」,倒是經由俞大猷向寺僧教授武之後,才讓少林寺的武技重上高峰。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唐豪,曾經撰寫過一部《少林武當考》,嘗試以史實材料,力證中國武術與少林、武當無關。但在各式民間故事,以及武俠文化的對沖底下,許多人依然認為大部分的中國武術流派,均可上溯至少林、武當。而部分武術界人士,亦繼續追奉武當張三丰、少林達摩為自己祖師,至今不衰。

+1

這次品牌的聯承,在商業上當然沒有問題。正所謂「搵食啫、犯法牙」,只要不作害人之事,亦不是欺騙他人,大概所有人都可以,甚或已經在用某些文化符號來賺錢,這是現實,亦是正常之事。

但其實反過來看,這次聯承除了是繼續用文化符號作商業活動之外,亦可以是個良好的契機,用來破取武術迷思,讓人意識到少林也是個普通符號,與其他聯承單位無異。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認清武術在現代的務實面向,而並非什麼神秘事物,其實也是好事。

只是,現時少林因為小說與電影,成為一個夾雜了史實與幻想的特殊武術文化符號。而這亦大概已為定局,這次活動中特步集團總裁丁水波就說:

少林功夫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希望這次中國千年功夫文化與中國體育精神的相遇,能夠把他們向更多年輕人傳遞,同時少林功夫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與精神內核,也與特步的品牌精神相得益彰

— 特步集團總裁丁水波

先不討論中國體育精神與普世體育精神的差別(或者他是指中國運動員的體育精神),「少林功夫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與精神內核」是什麼?是堅韌、努力、尊師重道之類?如果是的話,這些德性其他在中外武術中也可找到,並非少林獨有。

是佛學思想嗎?佛學或佛教在中華文化中當然佔一重要位置,但又與「商業品牌聯承」這件事有什麼關係?「商業聯承」此事本身就與本來是糞掃衣的僧衣和袈裟有點合不來。結果餘下來的,就是那些夾雜了史實與幻想的文化「底氣」。

當然了,藝術從來都是自由奔放的,而商業活動也是。如此看來,未來十年少林也會繼續以中國傳統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遊走於武術、商業及媒體之間。

延伸閱讀

【3人跳挑戰】抖音瘋傳惡作劇挑戰捱轟 TikTok卻曾宣揚少林文化

【解讀.馬保國】中國武術的武俠情意結 神功 絕招與門派的營銷

商業少林非一日之事

不論如何,從不同的事件可以看到,少林除了是個承載著某些價格觀的符號,更是一個 IP(Intellectual property) ,有其專利、商標。而少林進入商業世界,本來就不是今天的事。

1986年,其時尚未升任方丈的釋永信,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包括成立武僧團、影視有限公司、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將少林的武術典籍及傳統醫方公開發售。其中由他親自率領的武僧團,多年來走訪世界各地,曾在歐美地區牽起一陣少林熱潮。

近十多年來,少林寺的資產與日俱增,甚至一度傳出在澳洲興建度假酒店的消息。而在釋永信大展拳腳的時候,外界的批評也隨之而來。有人諷刺他為「少林CEO」,貪財好名的做法有違佛門教義,對此釋永信一律不置可否。

他曾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提到,大眾對少林商業化的指摘純屬「誤讀」。例如門票銷售及部份的商業贊助,都是屬於公益性質。

其實以商業手法推廣武術文化,從來都不乏例子。港產的功夫電影、日本的遊戲動漫,以至當下各類型的搏擊運動,其實都是以商業掛帥。或許,少林的真正問題是,大眾看不到這些商業元素,在哪個層面保留了少林的傳統文化和佛教精神。他們認識到的,就只有一座不斷擴充經營的寺院。

【太極拳有八法,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