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參加生涯規劃教育計劃學生 提升打算未來意願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一項針對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計劃的追蹤研究顯示,參與學生在完成計劃後,提升了他們現在為未來作打算的意願,加強對未來發展的重視程度,在思考未來發展時所帶來的希望感亦提升了4%,學生在探索未來及實踐目標上,願意作出更多實際的行動。不過研究亦發現學生在增加了對外界的認知,發現更多發展可能性後,表現出未有足夠的信心,從而產生不安感,學生自身家庭經濟影響未來職業方向發展。

建議及早提供校本生涯規劃教育,由高小至初中開始進行;另為高中生提供每年最少一次生涯規劃的諮詢,與他們一起度身訂造更切合個人需要的人生設計藍圖。

377學生劃分實驗組及對照組參與研究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在2019-2022年期間,獲民政事務局(即現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撥款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支持下,於14 間合作中學推行名為 「青年生活世界設計」的生涯規劃教育計劃。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於2021至2022年間就此計劃進行為期兩年的服務成效研究,了解參加計劃的高中生對計劃的看法,評估活動能否幫助香港高中學生建立未來職業方向,以及計劃的的成功要素。是次研究主要採用混合研究方式,透過問卷及焦點訪談,邀請了參與計畫的其中5間中學共255名學生為實驗組, 又邀請沒有參與計劃的3間中學作為對照組,共122名學生。

參加學生對未來重視程度增加 希望感提升了4%

經過兩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計劃有效地協助參加學生建立職業方向。從職業身份理論中,發現計劃成功引導學生思考未來發展定位對自己人生的重要性,並提升了他們現在為未來作打算的意願,加強對未來發展的重視程度(約+2%),同時有助提升學生對實踐目標的能力感(+3.5%),促進了他們實踐的動力;於達到未來職業方向的期盼方面,亦約有2%的提升。

學生參加計劃後,擴闊對未來的想像,不但發現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在思考未來發展時所帶來的希望感亦提升了4%。另一方面,研究亦發現學生對未來發展產生的不安,部份中學生參加計劃後對未來發展的不安感有所增加(+1.6%)。 從焦點訪談中,發現學生在增加了對外界的認知,發現更多發展可能性後,包括世界的轉變和職場的需求,以及未來須要他們更多自主等情況,表現出未有足夠 的信心,從而產生不安感。

從計劃中看到,學生在探索未來及實踐目標上,願意作出更多實際的行動(+6.08%), 包括主動搜集資料、撰寫未來計劃或參與工作體驗等。研究亦指出學生於確立未來職業方向方面,比參與計劃前有顯著的上升轉變(+6.08%),大部份學生在完成計劃後均能成功訂立個人目標及確立未來方向。

學生自身家庭經濟影響未來職業方向發展

研究亦發現,家庭經濟情況影響了未來職業方向的發展,對自身家庭經濟情況比較滿意的學生在建立未來職業身份各方面的分數,都比不滿意的學生為高,包括對未來職業所賦予的重要性、能力感、自信心、希望感、 探索行為及確立未來職業身份,然而他們不安的分數也相對低。

建議高小至初中推行生涯規劃教育 每年為高中生提供諮詢

根據有關研究,建議及早提供校本生涯規劃教育,由高小至初中開始進行,從小探索自我,發掘個人優勢強項,從而建立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對環境狀況和世界發展有初步的認識,能有助未來探索個人發展的想像和方向,為將來打好基礎, 避免因高中才開始接觸生涯規劃而引起突與如其來的壓力和不安。

另為高中生提供每年最少一次生涯規劃的諮詢,與他們一起度身訂造更切合個人需要的人生設計藍圖,形式可以以個人或小組模式進行。為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支援,避免因家庭經濟問題而阻礙學生成長的發展,建議政府或學校為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經濟及發展機遇上的支援,並就他們的自信心方面加 強培育,提升自我效能感;將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常規課程,以持續及穩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