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逝世︱生前受訪:忠於心智「脫左」 六七暴動前希望寄托左派
香港著名作家、時事評論員李怡今晨(5日)在台灣離世。1936生於廣州的李怡,一生與文字及政治評論結緣,年輕時信仰社會主義,到1981年脫離左派,政治身位由左轉右,創辦的雜誌以剛正不阿的兩岸評論見稱,先後遭受台灣及內地查禁。李怡生前回顧這段往事時,解釋當時有了「要忠於自己」的醒覺,覺得整個社會由權力主導有很大問題,因為權力並不理性、亦無法量化。
近年香港經歷連串社會運動及政治事件,特別2014年「佔中」後,本土思潮與傳統民主派路線爆分歧,李怡多次聲援本土派。前年《港區國安法》實施,李怡移居台灣,去年《蘋果日報》停刊前宣布擱筆,形容港區國安法是「實實在在的壓力」,晚年繼續在網上連載回憶錄,講述自己一生經歷及立場轉變,對香港前途及社運的看法,當中特別關注年輕人及海外港人處境。
六七暴動前對港沒歸屬感 所有希望寄托「左派」
年輕時同樣是社會主義信徒的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六、七十年代曾在左派學校任教,他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李怡的《七十年代》,1970年創辦之初有著解釋共產黨政策的功能。不過,文革「四人幫」令李怡與中共漸行漸遠,其後曾發起籌款讓《七十年代》自立,施永青當時亦曾參與贊助,以支持和繼續訂購《七十年代》。其後經歷「六四事件」,李怡在思想上的民族主義色彩更大為減少。
李怡生前接受訪問也提及心態上的轉變,指自己1948年來港,到「六七暴動」前都在左派機構工作,無論自己、以至社會都對「香港」沒認同感及歸屬感,自己亦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左派」及祖國,到1980年代才醒覺,不想自己的自由意志遭支配。李怡曾在一次專訪提到,「香港回歸之後,如果我仲可以隨自己心意寫自己所想嘅嘢,仍舊有地方可以發表,我當然做中國人......如果唔可以嘅時候,我做個人,不做中國人。」
作家陶傑則形容李怡,這種轉變「由『愛國』轉而愛香港……由孤戀一片酷苦的土地轉而奔向璀燦的星空,他為弱小仗義,為自由呼號,秉常識執言」,是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典型,也窮一生希望中國好。
80年代由左轉右 受訪稱自由心智最重要
李怡其後長年在報刊寫小品及政論,詞鋒尖銳、不時發表獨特異見、立場鮮明,分析兩岸三地政治局勢發展,也主持港台節目《一分鐘閱讀》等。李怡2005年起擔任《蘋果日報》論壇版主編,撰寫社論專欄,也出版《香港思潮》、《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一系列「人生100篇」書籍。
李怡為《蘋果日報》編撰專欄及評論文章長達20幾年,去年3月在專欄宣布因《港區國安法》而擱筆,《蘋果》其後在6月停刊。李怡生前曾稱,做人最重要有一個自由的心智、以及自由的意願。陶傑形容他是自由思想家,是華人社會自由知識份子的代表人物,年輕時信仰社會主義,傾情於中國,希望探索華人民主自由之路,不主張港獨和台獨,也希望中國人過好日子,但晚年覺得希望幻滅,只能在精神上支持台灣和香港的下一代找尋自己的路。
陶傑:李怡晚年覺希望幻滅 支持下一代尋前路
反修例運動後,李怡移居台灣,堅持在社交專頁連載《失敗者回憶錄》,總結及回顧時代跌宕。現時正流亡海外的本土派張崑陽在社交網站撰文,指自從本土思潮湧現,年輕人受盡千夫所指,李怡堅定不移站在年輕人一方、提攜指導,留下不少大智慧。
李怡去年11月曾因心肌梗塞到台大醫院治療,其後再接受兩次手術。目前在台灣任副教授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輝表示,上月曾見過李怡,提到李因心臟問題兩度做手術,幾個月來明顯消瘦很多,幾星期前染疫入院,「他一直笑說不會這麼快離開,因為要把自己的《失敗者回憶錄》完成,可惜,始終成為絕唱……」
李怡對上一篇《回憶錄》關於反修例,上月15日在社交網站刊載,並貼出2019年6月參與大遊行的照片。1980年代,李怡的《九十年代》長期報道及分析台灣民主運動,雜誌因而在台灣被國民黨查禁,其後台灣解嚴並舉行民主輪替,遠走台灣的他在這片土地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