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逝世︱一生經歷三次希望及衝擊 陶傑:香港無佢只係金錢社會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香港著名作家李怡今晨(5日)在台北國泰醫院病逝,告別儀式將於10月22日下午2時在台北舉行。李怡由1970年代創辦多本刊物,其中以《七十年代》最為著名,在知識份子之間甚具影響力,雜誌初期受中共資助,後期脫離左派更名為《九十年代》,發表不少批判兩岸的文章,先後被台灣及內地查禁,但卻享譽華人知識圈。
李怡筆耕逾60年,一生與文字及書本結緣,文章針砭兩岸三地時政,卻受當政者所惡。作家陶傑讚賞李怡是「香港的伏爾泰」,淡薄名利為自由呼號,畢生都希望中國好,有著知識分子的風骨。他接受《香港01》訪問,形容李怡一生經過三次希望及三次衝擊,是西方自由知識分子的典型,慨嘆香港「有很多醫生、律師,但只有一個李怡,一本《七十年代》。」

陶傑指,李怡是香港秉持良心、講真話的知識份子之一。(資料圖片)

畢生與文字結緣 秉持良心、講真話

陶傑讚揚李怡是香港秉持良心、講真話的知識份子之一,1970年代創辦左派刊物,以及青年書刊,早期已經擁有影響力,當中《七十年代》評論兩岸三地政治局勢發展。翻查資料,《七十年代》初期接受中共資助,1980年李怡脫離左派,1984年雜誌更名為《九十年代》,曾先後被台灣及內地查禁,獨特的批判風格及中肯敢言作風,備受華人文化圈器重。

《九十年代》時期,雜誌刊登了眾多批判兩岸政權作品,不少都未能在內地或台灣刊登,李怡生前曾受訪指雜誌是得益於當年香港自由的環境,他亦曾解釋當年脫離左派,是不想自己的自由意志遭支配。

1998年《九十年代》休刊,香港電台特別為李怡製作鐫刻的牌匾留念。(李怡Facebook)

鄧小平趙紫陽上台見希望 雜誌更名《九十年代》

陶傑認為,李怡難得在於一生經歷三次希望和三次衝擊。「四人幫」掌政時期,李怡創辦的刊物含蓄地宣揚中共思想,但四人幫倒台是他的第一次衝擊,令他反思為何時局會這樣。後來鄧小平、趙紫陽等中共官員在八十年代主政,讓他再次對中國燃起希望,亦將《七十年代》更名為《九十年代》,以示對前景的盼望。

然而,1989年「六四事件」對李怡來說是第二次衝擊,及後李登輝在台灣推進民主化,為李怡再帶來希望。然而,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對李怡來說是第三次衝擊,陶傑憶述李怡對年輕人爭取民主很有感動,亦自愧不如。後來《港區國安法》實施,李怡對香港前景失去希望,因此移居台灣。

陶傑表示,李怡一生堅持自由民主、關懷弱勢,是西方自由知識分子的典型,而他認清自己所信之後能夠糾正錯誤,是十分難得。陶傑指:「香港無咗佢,只係金錢、商業社會,有很多醫生、律師,但只有一個李怡、一本《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