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傳「超區」將取消 劉慧卿:2010年後北京與民主派再無溝通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全國「兩會」正於北京召開,人大全體會議將審議及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本港政治版圖勢將全面改寫。目前具體方案仍未公布,但從現時資訊來看,立法會「區議會(第二)」(超級區議會)席位取消,料成定局。超區席位是2010年政改中,民主黨與中聯辦談判下互相讓步協調下的產物,是回歸至今唯一循「政改五部曲」通過的政改,亦是民主派和中央「破冰」溝通的成果。惟事隔11年,制度終究要壽終正寢。《香港01》記者邀請當日有份與中聯辦談判的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談談箇中感受。
劉慧卿表示,對選舉改制當然感到失望,批評這是以「循序漸退」方式削除香港政制的民主成份,但她不認為當日與中聯辦談判是「白做一場」,始終於當時而言算是行前一小步。
不過劉提到自11年前通過政改後,中央未有積極與民主派人士對話交流,雙方再無有意義的溝通,對此十分遺憾,又慨嘆不論是中央還是特區政府,近年對待民主派都傾向「以對抗代替溝通」,憂慮此情況持續。因此,雖然她個人向來都支持對話,但對未來民主派與北京重開溝通之門未能樂觀。

+1

當年唯一成果都被削去 劉:無人能保證持續多久

2010年,5名時任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陳偉業、梁家傑、陳淑莊、黃毓民、梁國雄一同辭任,發動「五區總辭 變相公投」,嘗試以民意壓力推動政改,民主黨拒絕參與行動。民主黨於該年2月起,開始與時任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接觸,其後在時任北京領導人的開綠燈下,中聯辦與民主黨進行過多次談判。最終中央一錘定音,港府當年6月21日修改原有政改方案,在區議會功能界別中加入「區議會(第二)」,由在其他功能界別中沒有投票權的選民選出,特首選委則由800人增至1,200人。最終6月24及25日,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修改方案於立法會在民主黨、民協放行之下,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這場政改,在民主派內引起溫和與激進派之間的分裂,但亦被視為民主派和中央良性溝通的成果。不過後來民主派與中央的互動無法維持下去,2014年的人大8.31決定「三落閘」不為民主派接受,其後爆發79日的佔領行動。翌年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在立法會僅獲8票支持、28票反對(因建制派「等埋發叔」協調失誤一度離場),遭大比數否決。至今政府再無提出政改,但政制問題一直纏繞香港社會,甚至成為2019年修例風波爆發的底因之一。當今次人大提出的選舉改制落實後,同時象徵着11年前民主黨妥協下的產物成為歷史。

2010年後再無實質、有意義對話

劉慧卿表示,不會覺得當日與中聯辦的談判是「白做一場」,因為民主黨當時認為政改方案值得做,無論如何都算是行前一小步,作為一個邁向普選的過渡安排,「沒有人能保證(制度)能持續多久」。但她提到,自2010年政改一役後,中央再無積極與民主黨溝通,彼此再無有意義的對話,對此十分遺憾:「自那次後,(中央)沒有再和我們深入接觸。其實不止我們(民主黨),其他民主派都沒有。」

劉憶述,2014年8月中時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先後與民主派四大板塊會面(按:其後時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也先後會見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但雙方皆各述已見,談不出任何成果。最終人大8.31落閘,其後又爆發佔領行動,雙方談判已實際上拉倒。

▼2010年五區總辭、政改爭議▼

+1

看不到溝通的機會 但不會說已經『玩完』

講到「與中央溝通」,今日似乎已有點明日黃花的感覺,因政治現實往往令人有「平衡時空」的感覺。民主派於初選案大搜捕中,大批核心人物被拘控,就連民主黨成員尹兆堅、林卓廷、黃碧雲、胡志偉、趙家賢現時都因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被還柙。政界有意見認為,中央似乎連民主黨都已認定為敵人,需要「趕盡殺絕」。在這情況下仍談「溝通」,是否合乎現實?

劉慧卿表示,自己現時已不是民主黨領導層,只是一名普通民主黨人和香港市民,無法代表整個民主黨。不過作為與中央談判的過來人,她表示從來都相信溝通,不贊成暴力,主張互諒互讓達成共識。「政治這回事,是never say never的。現時情況看來,似乎已沒有機會(溝通),但我不會說已經『玩完』。無論多困難,都需要有人嘗試。」

不過劉慧卿指出,政治上的談判、溝通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雙方都不堅持已見,有商量空間,而「有權力的一方」往往責任更大:「你站得出來談判,當然是有些地方有商量、讓步空間,這才叫溝通,要是雙方都企硬,那還談什麼?」

+8

有感中央、特區「以對抗代替溝通」:堅持已見也是一種對抗

她以特首林鄭月娥於修例風波期間的表現作為例子:「當日林鄭月娥稱想和『有心人』來一場社區對話,但結果只是不斷重覆官方立場,除了新屋嶺有少許新說法(答允不再使用新屋嶺拘留所)外,最重要的議題不讓半步。」結果自9月一場對話會後,社區對話無法繼續,其後局勢絲毫沒有改善,反而更多人覺得政府已不會聆聽意見,示威繼續升溫。劉說:「比如以今日來說,香港人很渴望民主、自由、法治,很擔心日後言論自由、人身安全受損,有『白色恐怖』,你(中央)是否也應該做一些事,顯示這些東西是不會受損呢?」

劉慧卿承認,暫時未見到中央於這方面釋出任何善意,又慨嘆不論是中央還是特區政府,近年對待民主派都傾向「以對抗代替溝通」。她指,「對抗」也可以分不同層面,可以是正面挑起衝突,就像現時一些深藍人士所做的一樣;寸步不讓堅持己見,嚴格來說也算是一種「對抗」,因為這令雙方關係進一步劍拔弩張。

說到民主派和中央的關係,2019年反修例事件後,傳統泛民被認為和激進抗爭派愈走愈近,在中央眼中或會認為連往日的溫和民主派都「冇得救」。對於溝通之門的斷絕,民主派又有沒有責任?

「如何看待民主黨的路線,是別人的自由」

劉慧卿表示,如何看待民主黨的路線,是別人的自由,「我們一向從政都是這樣,政綱就已公開,大家都可以監察」;況且早在修例風波前,如梁振英主政時代,民主派和中央及特區政府的關係已經惡化。

她又提到,雖然改制後民主派議席預料會大萎縮,無法在整體政治版圖上左右大局,但始終民主派背後有選民作為民意基礎,這是誰都無法抹殺的事實:「信民主精神,就要尊重民意,要尊重各方的考慮。無論怎樣都好,民主派過往都是相當一部分人的民意代表。」

▼47名民主派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

+40

批選舉改制開民主倒車 削區議會席位只得一個真正原因

按照目前政界流傳的選舉改制方案,除立法會超區議席將會取消,選委會內的117個席位亦將成為歷史。近日多名親中人士包括前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都表示區議會屬「非政權組織」,於立法會和選委會中都不應佔那麼多位置。

不過劉慧卿表示,制度實行多年都沒聽見有人說出現問題,偏偏到民主派主導區議會時才說「有問題」。因此她認為「區議會不是政權性組織」只是藉口,取消區議會選委席位的唯一真正原因,是現屆區議會由民主派主佔多數:「(選委會包含117席區議會)運作了那多年都無事,你都沒有出聲,偏偏到民主派選贏時就說有問題?不要忘記,這制度是你們自己設計出來的。」劉認為,今次中央主導的選舉改制是「循序漸退」削去民主成份,又認為社會會不斷進步,將代議政制「打回原形」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當然不能接受。

改制後的立法會選舉,直選議席比例將會大削。(資料圖片)

指泛民一向都是「忠誠反對派」 籲港人不同崗位繼續努力

在如今政治局面下,民主派未來路向成疑問。其中,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曾表示,選舉改革主要目的是阻止激進人士進入議會,為「忠誠反對派」創造生存空間,更點名指出這才是民主黨重返議會的唯一出路。按照劉兆佳的定義,「忠誠反對派」是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基本法》、《港區國安法》所組成的憲制框架,不損害國家安全、不勾結外國勢力、不癱瘓特區政府運作,在以上框架下活動,作為體制內的改革派。

劉慧卿表示,不太明白這種說法的根據何在。首先,西方語境中的「忠誠反對派」始終有機會勝選執政,政黨自然更加服膺於現有體制權力來源,但香港反對派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執政,選舉改制後甚至連監督施政都困難重重;再者,以上述劉兆佳的定義來說,她認為傳統泛民過去廿多年來都是「忠誠反對派」,絕大部分人都愛國愛港,為國家為香港好,主張人權民主自由,「有多少人(泛民)真的要『隊冧』政府?我相信沒有」,但泛民長期以來都被親中派扣上「反中亂港」、「勾結外國勢力」等帽子。

亦因如此,她希望北京冷靜下來了解清楚,絕大部分港人都是愛國愛港,不會支持港獨,只是希望有自由的生活方式、人身安全、法治和民主:「以前經常有親中人士說香港是『政治巨嬰』,被寵壞了,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這些只是一些很小的要求,不想香港就此毀於一旦。(北京)根本不用如此害怕,如臨大敵一般,哪裡有人會動搖到你的政權?」

最後劉慧卿寄語民主派後進以及香港市民,縱使目前環境惡劣,但也不要太過悲觀,在不同崗位下繼續努力,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義:「我知道人在當下,處境是相當困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落力去做;如果你很惶恐、憂慮,要走的話,也希望你成功。希望疫情過後,香港人可以再走出來,行使和平示威的權利。」

▼現時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4大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