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林健鋒籲理性討論稅制改革 倡基建發債補財赤黑洞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周將發表新一份預算案。基於財赤料達3,000億元以上、儲備將跌至政府13個月開支的「沙士水平」,外界其中一個關注點,在於政府會否檢視加稅的空間,穩定政府收入,一併解決長久以來本港稅基狹窄的問題。
《香港01》記者專訪經民聯副主席、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討論公共財政、稅項問題。他認為,在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前提下,社會可以理性討論稅制改革議題,但不要先入為主認為必須加稅,「最終可能減稅對香港更有利」。他又提到,政府向未來基建項目發債,並開放債市讓公眾購買,是一個更為理想的做法。
作為立法會議員、為商界發聲多年,林健鋒指出商界有用不同方式回饋社會,並願意接受社會監察,希望公眾不要「妖魔化」商界。

+1

「可能最終減稅更有利?」 指稅制非簡單加減數

林健鋒指出,政府來年收入不穩定之下,對於公共財政「審時度勢,應使則使,考慮相應的方法有新的稅收」屬無可厚非,但在討論「加稅」議題前,首先弄清楚一個問題:加誰的稅。他反問,受到疫情打擊各行各業掙扎求存,百業蕭條,商人都沒有錢賺,哪來的條件談加稅,因此當務之急是重振香港經濟。

他指出,香港的簡單稅制、低稅率模式,是長久行之有效的方法,也為香港吸引大量外來投資者,他們經商的收入也可化為新的稅收來源,是香港長久以來優勢所在;2006年取消遺產稅後,香港成為國際的資產管理中心。「檢討稅制是沒有問題的,稅制是需要與時並進。但如果改完稅制後,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是得不償失的。」

林健鋒認為,公眾不須先入為主認為必須加稅,「結果可能是『唔好喎,減稅仲對香港有利』」,因為稅制不是一條簡單的加減數,加稅和「財富二次分配」之間也未必有直接關係,反而有可能「加加得減,減減得加」,影響投資者意欲。他指,尤其許多鄰近地區如新加坡、澳門等都傾向調低稅率,香港討論稅改時要更加小心。「如果調高稅項、複雜化稅制,會否將社會的活力、動力減低呢?這也是我們要注意的。」

▼財政預算案2021 各大黨派建議一覽▼

+3

應趁儲備仍夠基建發債 息率高於iBond具吸引力

反之,林健鋒認為有一個做法可更有效地抵償政府未來開支——就基建項目發債。他指出,政府過往曾發多類型的債券,如綠色債券、銀色債券等,可是對於主要基建發債不多,只限於「五隧一橋」等,債市大有發展空間,未來幾年有許多大型基建等待上馬,發債可減少庫房負擔。他指香港和許多海外國家不同,有些國家發債背後沒有足夠的儲備支撐,只靠量寬印鈔救亡,但香港仍有千億元計儲備,如由官方發債足以給予投資者信心。現時也是個合適時候未雨綢繆,不應等到儲備「乾塘」才想辦法:「到時才發債,有沒有人買呢?」

林健鋒指出,過去一年經濟環境固然差,但香港並非所有人都「乾晒底」,持有資產、有能力投資的市民多的是,例如iBond、銀色債券的反應都很踴躍。現時香港是亞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債券市場,僅次於中國內地和南韓,林認為這可進一步發展,只要政府對未來基建的經濟效益有信心,大可提供一個比iBond稍高的息率(現時iBond保證息率為2厘),具體年期由發債者決定。除機構投資者外,公眾也可購買,他相信反應都會非常好。

「截至去年底,聯交所1,574隻債券,只有64隻可供散戶買賣(按:香港現時債券相關法規較著重保護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債券須受證監會規管,總體而言比僅售予專業投資者的債券嚴格得多),開放這個市場,發展空間仍然很多。政府可以公布多一點資料,比如明日大嶼,可以說明這個發債將來的願景,除了寫字樓和公屋,還可以有優閒度假區,對著山景、水質很優美等等。投資者如覺得吸引,又有信心,自然會買。」

對於政府的意願,林健鋒表示據其理解,陳茂波現時主要對「抗疫發展債券計劃」有保留,因抗疫工作實際上較難回本,但相信基建發債「有個future」,較容易接受。他甚至提到,不單本地基建項目,如大灣區科技發展、河套區發展等等,日後都可以相應地發債。

林健鋒認為基建發債有不少發展空間。(羅君豪攝)

為商界發聲:願回饋社會 籲公眾持平看待商界

林健鋒縱橫商界數十年,家族從事塑膠玩具生意,父親林亮由於早年將變形金剛玩具引入中國內地,有「中國變形金剛之父」之稱。林健鋒自2004年起代表香港總商會晉身立法會至今,現時身兼行會成員、全國政協委員、按揭證券有限公司非執董、多間企業董事、商會榮譽顧問或榮譽會長等,在大眾眼中,似乎「社會上層精英」的標籤較重。大家或會有疑問:這些商界人士能理解基層市民的狀況嗎?

林健鋒指出,商界人士其實都非常願意用不同方式回饋社會,做教育、社區服務等工作,捐助金錢、食物、日用品等,並為青年人、青年創業者提供更多機會,他個人亦會自掏腰包捐款作慈善用途,不過有時候公眾未必聚焦這些工作:「企業當然要知足常樂,懂得回報,在香港賺的錢,當然要為香港多做點事。」他表示,商界自然需要接受社會監察,也希望社會能持平看待商界,不要將其「妖魔化」,將之標籤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

談移民:決定前小心想清楚 是否願意失去專業工作

對於財政預算案, 林健鋒表明不贊成人人派錢,認為政府應該向有需要人士及行業,提供更多針對性的支援措施。他指,政府當務之急是振興經濟,對不同界別包括工商界,有更多針對性的支援措施,協助業界渡過難關。當然,前提是疫情得以抑止,因此他希望盡快全民接種疫苗,早日通關,市民生活回復正常。

展望香港未來,林健鋒認為香港最大的社會問題是房屋,市民大眾因置業成本高昂,加重家庭負擔,影響生活質素。「香港不乏可發展用地,只是政府未來可以更有效利用現有土地,兼顧各方面發展,改善市民生活。」政治上,他希望社會能回歸平穩及理性,加強《港區國安法》宣傳及教育,對外解說香港的實際情況,澄清誤解及歪理,重建香港「東方之珠」的美譽,延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及法律樞紐的優勢。

談到移民現象,林健鋒表示任何年代都有人移民,以近日英國放寬BNO入籍為例,相信都是因英國自身脫歐後面對經濟問題,所以瞄準香港的人才、資金。但他提到:「(申請過程)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未批准就要先交一筆錢,去到當地又要你證明有6個月資金過生活。你有錢過活還好,可是如果錢用光了,能找到工作嗎?如果你在香港做專業工作,到當地則要洗碗、掃街,你願意嗎?」因此他提醒港人,做任何決定前都要小心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