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駱惠寧四個判斷 暗藏促解深層次矛盾密碼 港府能否聽懂?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2月5日新春酒會上致辭時,提到自己對香港有「四個判斷」。經歷了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或多或少打擊了港人對香港的信心,駱惠寧的「四個判斷」,除了是面向香港市民,試圖打強心針,相當大部份亦是對香港政府說,而且甚有「督促」的意味。

+3

駱惠寧在談論「四個判斷」時,首先提到香港有「變」與「不變」。這「四個判斷」不變的部份包括:

1.「一國兩制」的方針不會變。

2.《憲法》、《基本法》賦予的各項權利不會變。

3.大家習慣的生活方式不會變。

4.自由市場優勢和面向世界的格局不會變。

而「變了」或「將變」的部份依次序為:

1.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

2.堅決執行香港國安法,堅持在法治的軌道上彰顯民主自由,拒絕落入泛政治化的漩渦。

3.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步伐會加大、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會提高。

4.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促進者」。

相關新聞

中聯辦網上新春酒會 駱惠寧致辭指香港迎來重大轉折(附全文)

首兩「不變」面向港人 後兩「不變」指向港府

有資深政界人士分析,過往中聯辦主任的新春酒會致辭雖然都有涵蓋政治訊息,例如按最新香港局勢作些呼籲,強調中央對港一國兩制方針不變等,但均屬「例牌式」立場表述,聊備一格。相對來說,駱惠寧今次的講話內容顯得更具針對性,「鞭策」的力度亦更大,實堪咀嚼。首先,政圈正盛傳中央會在3月「兩會」再度出招,大動作整改香港的政治制度,倘真如是,毫無懸念會在香港引起震盪,資深政界人士分析,駱惠寧強調四個「不變」,尤其為首兩個的一國兩制方針不變和憲法、基本法賦予的各項權利不變,頗有為港人預先「打強心針」的味道,強調不管發生甚麼事,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大方針都是不會改變,港人依然可享有憲法和基本法的各項權利,毋須擔心自由空間被壓縮。政界人士這個分析是否靠譜,3月便可揭曉。

駱惠寧在新春酒會提出四個判斷,表示「一國兩制」的方針不會變,同時要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資料圖片)

此外,駱惠寧的這段話,相當部份是「講畀香港政府聽的」,要求做到某些事情,當中的點睛段落在第三段,鑰詞是「善治」,焦點在「就業、收入、土地、房屋、醫療」這些重大民生事項上,矛頭直指港府管治團隊,「為港府下一局指導棋」。

關於民生事項,駱惠寧指港府會「拿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施政措施,逐步破解就業、收入、土地、房屋、醫療等重大民生問題,解決影響廣大市民生活的深層次矛盾,讓每一個人的努力都不被辜負,香港這個家才會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分析指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施政」意有所指,意味着港府過往的措施並未夠「精準」和「有效」。尤其翻一翻林鄭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更覺駱惠寧的發言絕非無的放矢。

《施政報告》並無大幅度處理土地房屋問題

就以土地及房屋問題來說,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措施,包括為正輪候公屋的劏房戶提供現金津貼、未來三年提供可見1.32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出售租置計劃的收回單位等。不過,這些措施均非根治香港房屋問題的辦法。

過渡性房屋本身就不是公屋、居屋、私樓同一類別,數年內就要搬出,並不是市民安居的地方。出售租置計劃收回的單位,亦只是「左手交右手」,將現有出租的單位轉售,並沒有真正增加全港住宅單位數目。

至於「明日大嶼」計劃,亦是長達10多年甚至更久的發展遠景,在香港房屋問題泥足深陷的今天,遠水實難救近火。

相關新聞

施政報告|料未來5年收400公頃地與去年目標相同 局長坦承唔起眼

施政報告|團結香港基金:土地供應難救近火 建屋延誤成常態

施政報告2020|租用酒店作過渡性房屋 一舉兩得還是堅離地?

政經加零一|房屋新措施難救近火?尹兆堅黃偉豪剖析施政報告

劏房戶達8.9萬戶非一朝一夕 林鄭當政三年間持續惡化

房屋問題之中,以劏房戶尤其水深火熱。疫情之下,舊樓劏房的居住環境受到廣泛關注,而根據2020年12月中推出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估計全港多達8.9萬戶,是居住在如此惡劣的劏房環境,而計及其他情況,全港有12.2萬戶是居住環境欠佳。

包括劏房在內,居住環境欠佳住戶累積至今時今日這個驚人數字,絕對不是一時三刻的結果。在林鄭月娥擔任特首的三年,數字錄得三連升,證明這段期間問題持續惡化。

業主獨大不受控 貧民、租客、商戶均被剝削

有分析指,劏房背後涉及兩大深層次問題。第一,是業主即資產擁有者與租客「權力」嚴重不平衡,業主獨大,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過去政府及政府重視的新自由主義學者,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將原本可為政府公共開支提供收入的項目市場化,將大量工種外判,甚至有人相信「樓價飆升證明香港經濟實力」,而一直主張不能過度干預樓市,有意無意製造「高地價、高樓價」的現象。但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銀紙」貶值、資產升值,擁有資產有「話語權」,宏觀上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微觀上令到除了業主之外所有人均受害。

以劏房戶以言,租金大升、貧民在無選擇下「焗住交貴租」,無理徵收過多水電費用時有所聞,多年來均沒有解決之法。

相關新聞

租管條例|劏房戶加四成租無力還價 關注團體:如簽下不平等條約

特首准議員私人條例草案 規管劏房濫收水費 團體:最緊要係執法

劏房租管|據悉政府曾研加租上限15% 劏房戶質疑人工追不上

強檢區劏房盤 深水埗一房2碌架牀4人住 人均面積與乒乓球枱相約

+2

以商戶而言,做生意意味着要「捱貴租」,只要做到生意業主就會以「成」計加租,近年有小食店在米芝蓮上榜即被要求加租,甚至出現疫情下奮力做出成績的小商戶,被業主逆市加租最後要搬遷的新聞。

資產擁有者財雄勢大,發展到今時今日,甚至出現政府勸籲在疫情下減租,大量業主卻將政府勸籲當作「耳邊風」,零願舖頭凋空一年半載都不大幅減租吸引租客的怪現象,市場調節機制甚至政府「無形之手」明顯失衡、失效。

相關新聞

疫下聖誕|尖咀數步一吉舖 月租5萬無人問 租戶:恐怖過哈囉喂

尖沙咀吉舖處處 藥妝老店龍城人龍不再 店員:時間過得好慢

四大核心區街道空置率12.6%創新高 推算全港吉舖多達4000間

【新冠肺炎】IFC罕現吉舖 店員嘆生意跌八成 業主企硬唔減租

缺乏經濟增長引擎 基層薪金難保障將來生活

劏房的第二個深層次矛盾,政界人士指正正來自駱惠寧提及的就業與收入問題。香港經濟經歷過八十至九十年代飛躍,已經是發展成熟經濟體,增長幅度「無錯係放緩,但唔應該係而家咁嘅情況」。

他指出,香港有大量人從事飲食、零售行業,但如上勞工處網站一看,會發現餐廳侍應月薪僅1.4萬至1.5萬元,部長月薪約1.6萬至1.8萬元,這些都是長時間、體力勞動且收入不高的工作。如此工資水平,在百物騰貴的今天,生活就算不是捉襟見肘,但計及租金或供樓甚至供養父母、養育子女,實難有更多儲蓄以保障未來,自然難以達到駱惠寧所說的「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飲食業面對此問題,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業主獨大,租金水平高,僱主難有空間大幅加薪。另一問題是物價上漲但客戶收入增長不大,每次加價都是應付原料價格和租金上漲,再加一角幾毫顧客已經「牙痛咁聲」、難以承受,自然難額外加價讓員工受惠。

+5

過去20多年 科技發展屢次「讓路」地產項目

這就是整體經濟發展與港人收入均停滯的問題。過去港府要發展科技園、數碼港,甚至提出過中藥港等發展藍圖,讓香港經濟重拾上升動力。但中藥港不了了之,數碼港一大部份變成了私樓貝沙灣,科學園第四期亦要「讓路」成為地產項目。

這些都是1997、98年董建華提出的項目,同期深圳科技企業仍未「就位」,根本談不上「起跑」、「衝刺」。但今天深圳已經成為科技重鎮,科學園、數碼港卻接二連三被「地產」左右發展,香港由先行者變成落後的一方。

籲把握機會重拾增長 助市民提升就業與收入空間

分析指,近年香港以至全球都在說「工業4.0」,港府亦已提出多年,認為是香港經濟再次發展、廣泛市民就業與收入再次有提升空間的契機之一,「就好似5G咁,5G研究、產品本身係一個新產業,而呢個新產業亦可以帶動既有產業升級轉型,整個社會再投資、帶動經濟增長。香港政府能唔能夠把握呢個契機,定係仍然倚重地產為部份人帶來財富效應,但長遠不利其他人利益嘅舊路呢?」

+1

政治動盪、疫情均要出手 難道民生也要中央干預?

相對於以上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林鄭近日在立法會宣布的「五大立法措施」,包括劏房租津和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對解決問題僅屬杯水車薪,甚至連「杯水」也算不上。

有政界人士慨嘆,過去兩年香港動盪不休,政治上發生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港府無法挽回局面,結果是北京強力出手,以國安法碾平香港秩序。去年爆發疫情至今未止,又有傳港府受到內地壓力下,近日明顯加大防疫力度,頻頻大搞封區檢測。難道連就業、住房、醫療這些民生事項,也要等北京「干預」解決?駱惠寧發言的訊息「密碼」,港府官員又是否聽得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