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盤點回歸後21份施政報告主軸 邊份最得民心?

撰文:吳倬安 羅家晴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將於周三(10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回歸至今,不計林鄭明日發表的一份,歷任四名特首共公布了22份《施政報告》,究竟哪份獲最高評分?哪份最不得人心?自1999年起,港大民研均透過即日民調統計《施政報告》的民意評分,本文將盤點回歸以來歷份《施政報告》的得分比拼,尋找最高與最低得分的「三甲」,以及各份施政報告的主題變化,並由學者講解施政報告內容與民意得分的關係。

評分尾三 - 2015年,梁振英在第三份《施政報告》於2015年1月發表,正值雨傘運動剛完結,當時「本土派」尚未出現於本港的政治光譜,惟梁振英在宣讀報告,點名批評《學苑》在2014年2月的封面專題《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並拿出《學苑》2013年出版的書籍《香港民族論》,指「不能不警惕」這些學生領袖的錯誤主張。這份是史上評分第三低的《施政報告》,即日評分僅為49.5分。蔡子強分析認為,評分與當時梁振英民望低有關,而當時剛發生佔中,社會充滿反對梁振英的氛圍。(政府新聞處圖片)
評分尾二 - 2004年,香港於2003年發生非典型肺炎,經濟面臨一片陰霾,同年過萬人上街要求特首董建華下台,要求「民主化」和「普選」。翌年董建華發布題為「把握發展機遇 推動民本施政」的施政報告,強調要推動經濟轉型和振興、鞏固金融業、工商業支援服務、物流業和旅遊業等支柱產業、但在政改方面則被指只佔極少篇幅、未有回應遊行訴求,為回歸以來第二份低的施政報告。蔡子強指當時23條立法剛失敗、失業率亦高企,評分低亦無可厚非。(政府新聞處圖片)
最低分 - 2016年,梁振英的第四份《施政報告》,以「創新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繁榮共享」為主題,根據港大民研的即日民意評分,僅獲41.1分,是自1999年有統計以來最低。報告中逾一成篇幅談及「一帶一路」,包括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每年吸納100名「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本地政策方面,推行免費幼稚園教育為當年較多人關注的部分。蔡子強指當時梁振英民望低,「市民討厭你,做乜都係討厭」。
評分第三高 - 2017年,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為解決困擾本港多時的土地居屋問題,她提出設立「港人首置上車盤」,又建議綠置居和房委會「白居二」恒常化。同時她建議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上限為每月300港元。港大民研的即日民意評分為62.4分,是回歸以來第三高分的《施政報告》。(資料圖片)
評分第二高 - 2007年,曾蔭權公布成功連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他以「香港新方向」為題,大灑2,700億,當中提出十大建設、將利得稅及標準稅率調低1個百分點、為長者提供醫療券等。這份報告是回歸以來評分第二高,即日的民意評分為65.2分。(政府新聞處)
評分最高 - 2005年,曾蔭權隨著董建華「腳痛」下台,上任成為本港第二任特首,他在十月公布首份《施政報告》,民意評分是回歸以來最高,高達66.4分。當中提及新增四個內地自由行城市以改善香港經濟、增設郵輪碼頭,同時宣布改革特首辦,以及擴大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的數目,增至與官守成員1比1。當時有分析認為,報告民望高與市民對他上任特首有期望有關。(政府新聞處)
2017年,梁振英公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他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為他在2012年參選特首選舉的政綱「找數」,他又表明拒絕實施全民退保,梁振英在施政報告結語中提到,「競選政綱的承諾基本上已經全部落實」。(資料圖片)
2014年,梁振英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以房屋土地問題為主軸,包括調高目標建屋量至未來10年興建47萬個單位。同時首次提出發展近期惹起極大爭議的東大嶼,宣布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打造「東大嶼都會」,創建新核心商業區。(政府新聞處)
2013年,梁振英上任特首後,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由以往的10月,改至1月。他提出7招增加資助房屋供應,以及提出10招增加土地供應,當時他預計在5年內,將公私營單位供應數目增至約19.4萬,又提出在南丫島北面興建面積超過400公頃的人工島。(政府新聞處)
2011年,曾蔭權宣讀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他提出復建居屋,選址為沙田、荃灣、葵青和元朗,當時亦落實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2元乘搭港鐵、巴士及渡輪,以及「零雙非」政策。(政府新聞處)
2010年,曾蔭權為舒緩貧富懸殊和社會「仇富」情緒,他提出成立100億元的「關愛基金」,由政府與商界各自注資50億元,協助在「安全網」以外的弱勢社群,同時宣布與房協合作推出「置安心資助房屋計畫」,於五個地點、興建約五千個資助房屋,供月入三萬九千元以下的家庭申請。(政府新聞處)
2009年,曾蔭權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宣布保育中環的建議,包括將中環街市用地剔出勾地表作活化,以及大規模降低IFC以北地皮的發展密度。另外,曾蔭權為1,400多幢舊工廈「拆牆鬆綁」,鼓勵業主重建及改裝舊工廈。當時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在曾蔭權宣讀報告期間「擲蕉」,不過擲中時任主席曾鈺成。(政府新聞處)
2008年,當時正經歷金融海嘯,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宣布就最低工資立法,並成立「最低工資委員會」,為研究合理工資水平。曾蔭權談及生果金時,社民連議員黃毓民突然拍枱,指曾蔭權愧對長者,被逐出會廳議,其時他將三隻蕉一次擲向特首,不過未能命中。(政府新聞處)
2006年,曾蔭權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提出幼稚園「學券制」,向接受幼兒教育的家長提供學費資助。另外曾又在環保政策著墨,動用32億元公帑,資助舊柴油商業車車主更換排污量較低的新車,全港7.4萬部、車齡8至11年不等的舊柴油商業車,每部將獲資助1萬至20萬元。(政府新聞處)
2005年,這是董建華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他在報告中花大篇幅總結過去七年工作,指已迎來經濟復蘇的曙光。在扶貧上,他宣布成立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扶貧委員會、積極推進落實「三三四」學制等政策,至今仍沿用。(政府新聞處)
2003年, 董建華上任後致力推動振興經濟,他推出題為「善用香港優勢,共同振興經濟」施政報告,主要針對推動經濟轉型、加強與內地經濟合作和果斷解決財赤三方面。報告提及「背靠內地,面向世界」,推出多項與內地合作的政策,並加快珠三角經濟融合。此外報告亦提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強調「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將接納市民意見,以充分開放、開明的態度,完全公開的立法程序完成有關工作。(政府新聞處)
2001年,董建華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題為「鞏固實力 投資未來」,主要針對投資教育、創造就業機會等五大範疇,強調以教育優先,其中擴充大專學額,讓香港高等教育普及率達60%、撥款50億支持成年人持續進修等,另外重點推出,2002年寬減差餉總額達50億元,84萬市民不需要繳交差餉,另將供樓的利息免稅額,由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政府新聞處)
2000年,踏入千禧年,董建華發布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題為「以民為本、同心同德」為題,主要於全人教育著墨,其中包括撥款五千萬元,資助家長教育和增加約6000個資助中四或職業教育學額等,強調教育為最重要長期投資、要提供一個人人都能夠參與公平競爭的環境。報告亦提及,香港市民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而特首「很高興看到港人的愛國情懷不斷加深」,因會是身份認同和發展未來政制架構的基礎。(政府網頁)
1999年,董建華在99年10月發表第三份《施政報告》,宣布在西九龍填海區撥地建設一個大型演藝中心,成為西九文化區的藍本。(政府新聞處)
1998年,在金融風暴的陰霾下,董建華在98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公布多項經濟政策,包括成立應用科技研究院、推動香港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等。董作為「殺局」決定,指臨時市政局和臨時區域市政局議員任期在1999年年底屆滿後無必要保留,決定至今仍影響深遠。(政府網頁)
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7年香港回歸時曾發表演講,表示「香港人第一次已明確身分主宰自己命運」。(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