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佬撐粵語!包睿舜:內地學者將粵語政治化 母語與地理位置無關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十年》其中一個章節——《方言》,故事講述中央嚴格限制廣東話,的士司機因不能流利地以普通話溝通而無法載客,喻意香港方言的消失與荒謬。
2018年,香港因教育局在網上上載一篇由內地學者發表,指粵語非母語,只是漢語其中一種方言的文章,引起一場語言風暴,特首林鄭月娥更拒絕明確表明自己的母語是粵語,批評這一個問題十分無聊。
專門研究香港粵語的語言學者、前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包睿舜(Robert Bauer)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母語所指的應是小孩出生後所學習的首種語言,與社會地位或地理位置沒有關係,批評內地學者將語言政治化,強調各種語言之間不應存在衝突。
改變一個地方由方言入手;改變一個人由習慣開始,有朝一日,這個地方的語言或會突然無聲地消失,這是電影《十年》的主旨,包睿舜接受訪問時,向記者提及這一齣電影。他直言對近日有關粵語非母語的爭論感到失望,縱觀全球國家,相信只有香港才會就語言出現這樣的爭拗,連特首也不敢承認自己的母語是甚麼,追問數次才緩緩吐出一句「對不起,我不回答這麼無聊的問題」,令社會嘩言。不過,他同時亦感到一絲希望,就是港人不會人云亦云地表示認同,而是會捍衛粵語的地位。
美籍語言學教授包睿舜研究香港粵語超過40年,曾出版廣東話—英語詞典,對粵語的熱愛程度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包睿舜說,香港人所說的粵語既非方言、亦非漢語,不是廣東話,亦不是廣州話,正確的名稱應為「香港粵語」,出生後從父母身上學懂的語言便是母語,與社會地位和出生地無關。 他解釋,雖然香港人與廣東省的人都是講粵語,但由於兩地文化的不同,某些詞彙或字眼迥異,例如香港人會說「搭𨋢」,但廣東人會說搭升降機,這便是香港獨有的文字與文化。
包教授續說,美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當中大部份人說英語,約有四分之一人說西班牙語,學校會進行雙語教育;在超級市場購物,食物包裝上的標籤亦顯示兩種語言,照顧不同的用家,但從來不會出現哪一種語言才是母語的爭論。 反觀,國內的教育,大部份學校都要學生學習普通話,限制學生在校園以粵語溝通,使普通話慢慢成為主要日常溝通語言。包睿舜說,值得慶幸的是,香港仍有「言語自由」,他強調自己並不反對學習普通話,反而鼓勵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認為這樣對將來的發展和工作都有裨益,「不是說學生學習普通話就要放棄粵語,語言間不應該存在衝突」。
那麼,為何突然有聲音要否定粵語的地位呢? 包教授說,香港粵語突顯出香港與內地的分別,若要模糊兩者的差別,其中一方就要融入。他回想起香港仍是殖民地時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英國人認為香港人講粵語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當時大部份中國人講的都是北方話,所以粵語便是一道「Barrier」(界線)」,他認為,現在內地不喜歡這樣的分隔,而內地學者發表粵語非母語,而是漢語的文章,是將語言變得政治化,但他認為,語言應該是較純粹的,代表文化和知識。
多年來,包睿舜分別在中國內地、日本、泰國等地生活和執教,除了英語以外,亦精通粵語、普通話、日語、泰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這位70多歲的老人家目前處於半退休狀態,但他對於語言的熱愛從未止步,笑言每天仍在學習新的香港粵言詞彙,更籌劃推出一本有關英文-泰文的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