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2000張野生大熊貓萌照 前戰地記者26寒暑涉險成熊貓攝影師
周孟棋,攝影師。他曾有20年的軍旅生活,上過好幾次戰場,他扛著相機,記錄下抗美援老戰爭、中蘇邊境防禦任務、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一線資料。最驚險的一次,他差點被當成敵特(敵方特務)當場擊斃。
1992年,是他從軍隊轉業,回到家鄉成都的第3年。他拍起了世界的寶貝兒——大熊貓,之後的26年,有大熊貓出沒的地方,他都願意去探索,他涉過險灘,也走過有野獸出沒的雪地,行車中不小心撞過山石,也被發怒的熊貓狂追過,
到現在,他拍了10000多張成片,其中,有2000多張拍的是野生環境中的大熊貓。
編輯:多力(一条)
他出版了十幾本熊貓出版物,在10多個國家做過熊貓攝影展覽,一本《中國大熊貓》,拿下全國優秀圖書金獎,經常被當作國禮贈送外賓,2012年英國奧運會前夕,在大使館的要求下,緊急空運了100本到倫敦,送給國際友人,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都收藏了一本。
Photographer
大熊貓攝影師
自述:周孟棋
我叫周孟棋,64歲,跟攝影打了40多年交道,我拍軍隊、拍戰場、拍自然環境、也拍城市,但我最喜歡別人叫我熊貓攝影師。
92年,我第一次正式為熊貓拍照,之後26年來,我走遍了國內大部分熊貓出沒的地區,帶回10000多張成片,為野生環境內生存的大熊貓拍攝的照片有2000多張。
我的家鄉四川,也是世界上75%以上大熊貓的故鄉。四川有5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其中4處生活著大熊貓,這裡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山高谷深,溪泉甘美,樹木層疊中隱匿著牠們黑白相間的身影。
大熊貓至少有800萬年的歷史,很多同時代的物種已經滅絕,牠們卻成了「活化石」。300萬年前,牠們還是吃肉為生的,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化,牠們主動變更食譜,啃起了竹子。
在進化過程中,牠們長出了除五指之外的第六指,這根指頭能讓牠們像人一樣握住竹子,更顯得憨態可掬,萌值飆升。
大熊貓身上的黑白兩色,很像中國的太極八卦圖,牠們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隱世作風,與清靜無為、慈儉不爭的道教文化也不謀而合。
在這26年的拍攝中,我越是了解大熊貓,越被牠們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所吸引,不斷加深對牠們的愛。
在拍熊貓之前,我在軍隊服役20年,曾做過戰地記者,參加過抗美援老、中蘇邊境防禦任務、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採訪拍攝。
戰場非兒戲,我經常碰到生死一線的情況,有一次甚至差點被友軍當成敵方特務當場擊斃。
有時候,拍熊貓的困難不亞於上戰場,野生大熊貓都棲息在邊緣地區,在尋找大熊貓蹤影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塌方、泥石流、暴風雨、險道險灘、獨木橋這些極端情況。
記得有個大風雨天,我乘坐的大切諾基撞上險道護坎石,四輪朝天地翻在山路上,人沒事,但車輛報廢了。
拍圈養的熊貓也不一定就完全安全。1992年,我跟著飼養員到圈養地拍一隻成年大熊貓,牠在離我20米的距離外安安靜靜地吃著竹子,突然間怒吼著朝我奔來,我拔腿就跑,被牠追著逃了3道門,最後一道門關上的時候,我的褲腳還是被抓了一下。
現在想來,還是心有餘悸。
要拍出好的熊貓照片,一定要對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非常了解,比如,大熊貓在早上進食前後是最活躍的時候,能抓到很多有趣的動作和表情。
另外,大熊貓和人類一樣感情豐厚,尤其要注意熊貓的眼神,通過牠的眼神,可以分辨出牠的喜怒哀樂,看到牠的內心世界。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幕當天,大熊貓蘇蘇生下了一隻幼崽,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給小崽子起了個名字叫「科比」。
科比滿月的時候,我陪記者去拍照,母子兩個一直在安靜地睡覺,40多分鐘後,蘇蘇突然起身,把熊貓小崽兜在懷裡,一邊深情地舔舐著幼崽,一邊警惕地看著我。
我被這幅舐犢情深的畫面打動,抓拍了這幅照片。
(按圖看更多拍攝趣事)
近幾年,我陸陸續續出了10多本熊貓讀物。《中國大熊貓》這本畫冊拿下了國家美術圖書金獎,還經常被當成國禮贈送出去。
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夕,駐英大使館電告中國圖書貿易總公司,要緊急調100本空運到英國,送給國際友人。
15年的時候,四川組織了一次歐洲熊貓粉絲四川探親之旅,我們從成都出發,自駕行駛了2萬公裡,走了13個國家。
這一路,我真是被大熊貓在世界上受歡迎的程度震驚了,我們隨身帶著幾個熊貓小玩偶,很多人看到就跑過來和玩偶合影,搶過去親吻,還求我賣給他們。
當時,土耳其境內有些地方有暴力反華勢力作亂,我們也一直被警告注意行車安全,但我們的車隊所到之處,都是暢通無阻。
在穿過土耳其邊境到伊朗時,在我們前面排隊過關的是浩浩長龍。為了趕時間,我們帶著熊貓玩偶和照片去找工作人員協商,他們見到這些可愛的小禮物後,樂得合不攏嘴,馬上就給我們放行了。
07年,我們去美國做展覽,過關時也用了這一招,大熊貓就是我們的通關卡,屢試不爽。
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從來沒有熄滅過。
除中國外,全球有20多個動物園有大熊貓的身影。最近幾年,我想把牠們全部探望一遍,親自看一看牠們在國外的生活狀態。
我已經去了英國、日本、比利時、泰國、奧地利……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