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科教改 學校推「一生一體藝」成效多少?|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教育,主宰着一個專業的發展及從業員的質素。從回歸至今二十五年來,不管你是從事教育工作,是一個學生,抑或是個家長,相信你對香港教育政策的改革及教育框架的轉變,都一定印象深刻。沒錯,這些年來,香港的教育確是經歷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檢討、改革,當中自然帶來了不少爭議。1998年入選「十大樂聞」第三位的正是「教育署正進行檢討香港中小學音樂課程」,我們又不妨探討一下,香港這些年來的教育改革,對音樂教育帶來了什麼影響?

文:鄭學仁、原題:「春風化雨」- 教育篇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由2022年6月5日起,一連九集,逢周日早上10時至11時,於香港電台第四台(FM 97.6 – 98.9)播出。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4/programme/thetuneful25years

節目主持鄭學仁博士和林家琦(左一及二)與拔萃男書院男鄭基恩校長。

STEM教育對音樂科影響

香港的教育檢討、改革,不論是回歸前或回歸後,從來未曾有一刻暫停過。不過,回歸後不少關於教育改革的事件,卻令人記憶猶新。大家可能仍會記得早期推行的「母語教學」模式,強制大多數公營中學改用中文教學,而引發家長四處奔波,為子女尋找考入英文名校機會的情景;而後來推行的「一條龍」辦學模式、「校本條例」的執行等,都一波三折,引發不少爭議。而對整個教育框架影響最大、最廣的,相信是三改四的課程改革了。

香港中學教育在回歸前是跟隨英國的教育制度,即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及三年大學,俗稱「三二二三學制」。回歸後,教育統籌局(簡稱教統局,現稱教育局)提出三三四學制報告,把中學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而大學則轉為四年制,新學制落實在2009年至2012年期間逐步實施。而伴隨學制改革推出的「通識教育」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同樣引來社會上不少爭論,莘莘學子自然也需要一段長時間去適應新的課程及教學模式。

作為一個辦學者,這些大幅度的結構性改革,對於經營教育事務又會帶來什麼衝擊?在音樂教育方面又會有什麼影響?學校之間普遍推行的「一生一體藝」是什麼一回事?有什麼成效?2017年教育局著意推廣的STEM教育等,對音樂科的發展又有無影響?今個星期(7月10日)我們請來拔萃男書院的鄭基恩校長與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大家都關心的議題。

然而,過去的「十大樂聞」也記下了本港不少學校團體在國際音樂比賽中奪取殊榮的報道。拔萃男、女書院、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德望學校、九龍華仁書院、香港旋律、瑪莉曼中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等,不論是合唱、器樂、指揮等,都為香港留下輝煌的紀錄。在享受纍纍碩果的今天,回首根源,這跟本地音樂教育的發展、「一生一體藝」等工程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我們且聽鄭校長為我們娓娓道來。

拔萃男書院男聲合唱團2006年在現任校長鄭基恩指揮下,奪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冠軍。

音樂事務處推音樂教育

談起音樂教育,相信覆蓋面最廣的,當推政府的音樂事務處了。這個以基層家庭為目標,著力推廣普及音樂教育的機構,至今已經有44年歷史了。回歸以來,音樂事務處的工作依然有長足的發展,2016年度可以說是它教學規模的高峰期,相比2005年度的數字,不論是器樂訓練班的數目,還是學員人數都有一個很明顯的升幅。而作為精英演藝訓練的香港演藝學院,於過去二十五年間,無論是學位課程,或是於2006度新開設的碩士課程,一樣有很明顯的發展。從音樂事務處的數字觀察所得,2016年後幾年間,學員數字逐步平穩回落,至2020年有明顯的跌幅,這個跟英國皇家音樂學院(ABRSM)這些年間報考人數升跌的趨勢十分吻合。究其原因,很大可能跟2020年後疫情大流行有直接關係,至於是否還可以連繫到近年的社會事件,甚至人口結構的轉變、出生率的下降等問題,這還有待更詳盡的社會去研究。

香港兒童合唱團2006年參加匈牙利韋斯培羅合唱節奪「最受歡迎大獎」。

幾年來疫情蔓延,無疑對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莫大的影響,而對演藝、教育、考核等的傳統模式,在斗轉星移之間,可能已經偷偷換了新天。大家可能會漸漸發現,不少音樂會已從舞台轉到線上,不少考評如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如是,倫敦聖三一學院也如是。未來的演藝文化會是一番什麼光景?7月10日(星期日)早上10時至11時,香港電台第四台《二十五載音樂回望》,林家琦、鄭學仁會與你一起閒話香港音樂教育及考評。

瑪莉曼中學2012年在第九屆匈牙利Cantemus 大賽中奪金獎、最佳高大宜演出獎和最佳指揮獎。

【延伸閱讀:中外樂團勁旅匯聚香港 過江龍震撼港樂舞台|二十五載音樂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