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圳將取代香港? 金發局區景麟︰想法錯誤 兩地優勢對接

撰文:胡學能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10月出席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特首林鄭月娥曾稱,香港和深圳強強聯手,定能有新的更大作為。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接受《香港01》專訪時相信,金融科技發展迅速,成為港深兩地可以「強強聯手」的地方,香港可扮「轉換器」角色,對外輸出深圳的金融科技(FinTech)。他又承認,香港金融業遭受制裁的政治風險存在,但認為對投資者而言,該風險在投資考慮上未必屬決定性。

坊間有意見擔憂中央力谷深圳,會否令香港地位有所減弱,甚至出現深圳取代香港之說。區景麟直指有關擔憂想法錯誤,他稱香港和深圳關係息息相關,香港亦是廣東省中,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地,他引內地的統計數字,截至2018年年底,香港在內地的實際直接投資額累計超過10,000億美元,佔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的逾半總值。在內地各省份中,廣東與香港的經濟聯繫最為密切。2018年廣東省實際利用港商直接投資超過995億元人民幣,佔全省的68.6%,香港是唯一廣東省最大的出口市場,佔他們總出口26.7%。

區景麟指,深圳則吸引眾多知名科技公司及人才紮根,有利於金融科技的發展。(資料圖片)

港深優勢可對接 發揮協同效應

區景麟指,香港的金融地位毋庸置疑,而深圳則吸引眾多知名科技公司及人才紮根,有利於金融科技的發展,與香港可以優勢對接,發揮協同效應。他分析,在把科技應用於金融的層面上,香港發揮連接國際市場的角色,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法律機制沿用普通法,在國際市場上認受性很高,是香港的優勢,而且香港市場的運作已很成熟,稅制較簡單,是很好的「轉換器」,「你開創一些新科技,但如何應用到海外的市場和用家呢?香港正正可發揮作用,許多外國公司若在香港設分公司,好處是語言、法律制度等方面,大家都很熟悉,毋須再認識新的一套。」

他指出,深圳在金融方面的科技上領先香港,但可能有在國際市場上運用科技或者集資的需要,可以和香港合作,而香港亦可引導外來的資金進入深圳,而科技與融資亦有關係,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下,香港吸引了內地很多大型科技股到來上市,生物科技集資額度全世界也排第二,可引導外來的資金投資中國。區景麟重申,港深兩地的角色很清晰,香港就是國際金融中心,將資金流兩邊打通,而深圳是內地一個很成功的科技、金融、貿易城市,所以深圳「做大」是應該的,關鍵是當深圳的市場愈大,香港受惠亦愈大。「大灣區的框架為港深兩地配合發展提供了更大靈活性,例如有些政策、概念在大灣區內先行先試,其後可以將成功經驗應用到內地其他地區,還可輻射到海外市場,所以是雙贏!」

區景麟表示,香港法律機制沿用普通法,在國際市場上認受性很高,是香港的優勢。(鄭子峰攝)

香港金融業政治風險帶來機會

雖然香港擅長做中間人角色,但今年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美國因應北京在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而制裁多名中港官員,為香港金融業環境蒙上遭美國打壓的陰霾。區景麟則認為,「有危才有機」,今年香港金融市場在疫情之下所受的影響已較其他行業輕微得多,「因為IPO、國際地緣政治的關係,有些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公司都返來香港。有些內地公司就想,不如在香港集資,而毋須到美國,這樣香港就受惠了吧」。

他承認,今年香港金融業遭受制裁的政治風險存在,「可能以前大家都不會怎樣考慮這點,但現時投資的時候就多了這個考慮,但這個是否決定性的考慮呢?我覺得未必。」他指,做投資、生意管理,都必會接觸到不同的風險,這就需找出平衡,亦衡量風險大小,以及風險背後的影響是如何。「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市場,並不是只擁有一個貿易夥伴,所以有甚麼事發生,都會成為國際課題,如果突然間香港金融市場有甚麼大轉變,(由於)多個現行互聯互通機制都涉及海外資金,受影響的不止是香港,是全世界很多投資者都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