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局專訪|理財通落實在即 區景麟料股債混合基金可坐頭班車

撰文:胡學能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實早前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原則上通過的24項政策措施,當中包括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

跨境理財通的「北向通」和「南向通」擬各設1,500億元人民幣單邊總額度,外界對計劃寄予厚望。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接受《香港01》專訪時估計,計劃實施初期會先涵蓋中低風險、非複雜性理財產品,故應不會包括淨股票基金,但中風險的基金種類仍多,例如投資國際股票及債券的平衡基金,相信對很多內地投資者而言,是很吸引的選擇。他又認為,理財通提供的基金產品,應以香港為註冊地,以利風險控制。

跨境理財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分為「南向」與「北向」,為「互聯互通」的新一員。區景麟今年9月曾在金發局網頁撰文表示,豐富的產品選擇是理財通規模發展的重要因素。

區景麟認為,香港可協助訂立一些國際市場認可、但亦可平衡到中國市場需求及外國投資者要求的綠色債券市場制度。 (余俊亮攝)

理財通成功後  再開放全國購買

區向《香港01》表示,對即將出爐的理財通計劃的產品豐富程度不感擔心,指香港市場成熟,在香港註冊的基金都數以百計,相信有可供計劃選擇涵蓋的對象。資產類別方面,初期估計以低同中風險產品為主打,「所以純股票基金 (的選擇)應該暫時不會有,但中風險的基金可以好多,譬如平衡基金,可以是環球性的平衡基金,既投資國際的股票及債券,這對很多內地投資者而言是很吸引的選擇」,他指內地投資者目前經「港股通」渠道未能買到外地的投票,「但這個(跨境理財通)平台下,他們可間接買到外地的股票」。

區景麟認為,對大灣區居民投資者而言,理財通能讓他們有機會投資海外市場,而且投資海外的產品,在內地數目不多,「因為有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限額,且涉及申請過程,現時理財通可以很短時間內開放予他們選擇,這點我認為吸引」。他對理財通寄予厚望,指出可將一些多元化的產品先在大灣區內上市和銷售,取得成功後再開放到全國。「內地過去十多年財富增長得很快。財富增加之後,對海外投資以及投資風險管理的需求都大增,故大灣區的合作可以在金融方面,例如財富管理。」

由於理財通針對普羅大眾,區又建議,起初一定要是結構清晰簡單的產品,尤其是證監認可的公募基金,因風險管理相對容易控制。「我覺得用香港註冊的基金十分重要,有甚麼事時,證監可以立刻控制到風險。」再者,假如這些基金在香港註冊,也可培養更多本地投資基金經理,並帶動周邊服務行業的就業,如本地律師、會計師等。

他補充,希望稍後能推動私募基金亦納入涵蓋範圍,讓外國投資者也可買到內地成功的私募基金,內地人亦買到海外的私募基金。

區景麟相信跨境理財通的實施可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資料圖片)

理財通助人民幣國際化

另一邊廂,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規模逾6,700億元。區景麟相信,跨境理財通的實施,可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大灣區的投資產品可賣來香港,而香港是國際市場,境外投資者在香港有戶口,亦可買到內地的投資產品,就可以真正製造到人民幣資產,雖然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但我們都不夠人民幣產品。擺入來都只是收息。如果人民幣真的要做一個國際儲備貨幣,不可以只是得定期或短期的投資產品」。

「最希望見到的是,人民幣資產在海外創造出來,而不一定要在內地創造。」他續說,當愈多外國人能接觸及使用人民幣,就會開始建立信心,屆時在海外製造人民幣資產時,都會有支持者。那麼,如何製造人民幣資產?區景麟就以美元為例:「許多國家、政府借錢除了借自己的貨幣,亦借美元,這些就是並非美國產生的美元資產。中國和那麼多國家做貿易,是很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但為何他們不用人民幣交收?問題就是,交易對手取得人民幣後,沒有地方可以投資,而他自己國家可能沒有人民幣存款產品,所以還是用美元交收。」

他續指,如果人民幣接受性愈來愈大,且可用不同渠道投資內地市場,當市場建立信心,「我(貿易對手)反正和中國有很多貿易,我可以用人民幣交收,那我可以如何取得人民幣呢?那就發出人民幣債券,這樣會慢慢帶動到一些人願意在海外創造人民幣的資產,如此就可更加行到一步,人民幣的流通性邁向國際化」。

區景麟認為,香港可協助訂立一些國際市場認可、但亦可平衡到中國市場需求及外國投資者要求的綠色債券市場制度。 ﹙資料圖片﹚

港可設平衡中外要求的綠債市場制度  大灣區試驗

另外,綠色金融近年發展方興未艾,而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中國為落實《巴黎協定》目標,需要每年為綠色領域投入約3萬億至4萬億人民幣(折合約4,500億至6,000億美元)。區景麟認為,香港政府、監管機構及市場持分者都對發展綠色金融態度積極,內地對綠色金融融資需求大,然而由於內地及外國對相關概念定義不同,外國投資內地綠色債券市場參與度很低,「香港正有位置可幫助訂立一些國際市場認可、但亦可平衡到中國市場需求及外國投資者要求的制度」。

區續指,若香港真的可以發展這個制度,就可先用大灣區作為試點,「因為內地就綠色投資有自己的基準及監管制度,「譬如綠色債券收到的資金,在內地可以有部分的錢投資在非綠化項目,或者補充公司的資本,外國水平高很多,相關(容許)額度低很多,這就存在差額」,他認為,要全國突然修改本身的制度不可行,然而大灣區可以作為起緩衝、平衡作用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