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I專用晶片成李嘉誠新寵 創辦人︰是會變形的腦袋
人工智能﹙AI﹚近年大行其道,諸如Google、騰訊、阿里巴巴及Amazon等都在發展,需要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背後往往有部「超級電腦」做後盾。
不過,有家公司卻奉行「小即是美」,研發出一款針對終端裝置所設計的人工智能晶片,直接在裝置上進行人工智能運算,人面辨識、智能行車導航、即時語音翻譯等都無難度。
這家公司名叫耐能智慧﹙Kneron﹚,創辦人是一名台灣人,總部位於美國聖地亞哥,你「未聽過」自是正常。但翻開其「CV」,卻是星光熠熠!除了獲誠哥旗下維港投資領投近2,000萬美元融資,還取下鴻海、騰訊等大單。能夠吸引如此多巨企青睞,背後有何「把炮」?
AI近年大熱,但市面上少有專用晶片,於是Kneron便研發出一款針對終端裝置所設計的人工智能晶片,稱為神經網路處理器(Neural Processing Unit,NPU)。簡單而言,這是一套不用連上雲端及網絡,直接透過終端設備做到AI工作的系統。
「大腦袋」變成百變「小腦袋」
具體應用,可見於支援17種語言的翻譯機、智能行車導航及3D臉部識別技術等,均是離線裝置。有趣的問題來了,區區一個小型裝置,如何做到超級電腦的功能?
出身自台灣、曾在美國為三星及高通工作的創辦人劉峻誠嘗試用「常人」能理解的語言,向記者解釋箇中關鍵。他比喻道,AI的超級電腦是模仿人腦功能,以生物學計,人腦有過億組神經網絡,一個腦袋分為多個不同功能區,如視覺區及聽覺區等。但其實人腦不會無時無刻用盡整個腦袋,做某些動作的時候,才用上某部分腦部區域,其他部分都是「閒置」。
如果要在終端裝置上進行人工智能運算,同時又要滿足功耗與效能需求,得依賴「變型」。劉峻誠再次比喻稱,自己創造一個「會變形的腦袋」,透過「壓縮」技術,成為一套可重組的神經網絡,只需在不同時間,「組合」成裝置所需模式,將「大腦袋」變成「小腦袋」,簡化AI的神經網絡傳輸。
不用擔心數據被黑客入侵
「小腦袋」雖小,但足以滿足智慧手機、智慧家居、智慧安防,乃至各種物聯網裝置的應用,最大賣點是在離線環境,也能運行ResNet、YOLO﹙實時影象識別系統﹚等深度學習網路。
劉峻誠認為,把部份人工智慧功能從雲端移到終端裝置上,進行即時識別與判斷分析,好處是便宜、速度快及安全。他解釋稱,一來,設置雲端需要極大成本,加上傳到雲端亦要傳輸費用;二來,從裝置上傳到雲端亦要時間,中間「一來一回」必然較單一裝置完成來得慢,離線裝置就沒有這個問題,用家亦不用擔心有地方接收訊號不佳。「由於用家數據不用傳上雲端,所以不用擔心數據被大公司或政府利用,又或者數據庫被黑客入侵,作不法用途。」
說得興起,他向記者展示兩部手機,一部是裝有自家研發AI系統的手機,一部是裝有Amazon的辨識物件功能應用程式,並把鏡頭對準不同物件,如滑鼠、殺人鯨的照片,這個即興「實測」的結果是,在辨識物件能力和辨識速度上,Kneron較Amazon優勝。
料雲端及離線AI 各自分工
話雖如此,劉峻誠相信雲端跟離線AI各有優勢,未來趨勢是兩者各自分工,有些需要實時資訊,如路面情況和天氣資訊,就要靠雲端幫忙。而一些非即時性的資訊,如語言翻譯,則可用離線裝置。
其實,早在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入股前,Kneron已獲得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及高通(Qualcomm)、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的子基金Cloudatlas等逾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劉峻誠直言,希望讓AI成為每個人的生活一部分,目標是走軟硬件一體化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