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啟發創作】陳燕遐老師 為動物發揮書寫力量
陳燕遐是一位老師,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寫作是一個沉澱的過程,背後需要大量閱讀。閱讀,尤其是讀好的文字,就是自我充權的途徑。人若掌握寫作的能力,就能為自己說話。」本身愛好中國文學的她,聯同中大的不同組織發起「書寫力量」計劃,邀請同學和同工在中大校園的公共黑板、玻璃上抄下詩句,一起咀嚼文字,發掘更多閱讀的可能。
陳燕遐是一位老師,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寫作是一個沉澱的過程,背後需要大量閱讀。閱讀,尤其是讀好的文字,就是自我充權的途徑。人若掌握寫作的能力,就能為自己說話。」本身愛好中國文學的她,聯同中大的不同組織發起「書寫力量」計劃,邀請同學和同工在中大校園的公共黑板、玻璃上抄下詩句,一起咀嚼文字,發掘更多閱讀的可能。
人若掌握寫作的能力,就能為自己說話。
貓是生活的原動力
陳燕遐的快樂源泉,除了寫作,還有貓咪。陳燕遐家中有Coco和小咪,都是跟着台灣人丈夫移民過來的「台妹」,兩頭被兩人百般呵護的貓咪,其實曾經做過孤兒。2002年某天,丈夫在家聽到陽台傳來喵喵的微弱叫聲,開門一看,一隻剛出生的小貓出現在他陽台。數小時後,又來了另一隻貓咪,大概被貓媽媽棄養了。丈夫把小貓捧在手掌心,決定要永遠照顧牠們。
2007年,小咪患上心臟病和子宮含膿,醫生診斷後指出,如果做手術,小咪有可能一覺不醒,但如果不治療,剩下的日子也不長。丈夫神農嘗百草一般,跟着醫書找草藥,自己嘗過無毒,再餵小咪食,紓緩了牠的病情。隨後小咪跟隨燕遐的丈夫移民到香港,在新家度過最後的日子,比預期多活了大半年。
失去妹妹的Coco成為了燕遐和丈夫的掌上明珠。Coco親近人,每天天黑時便跳上廁板,聽着走廊的腳步聲,像望夫石一樣等待兩人回家。他們為Coco極度依戀的症狀改了名,叫「分離焦慮症」。
現在陳燕遐和丈夫的一切活動都以Coco為首要考慮,每次只能一人出遠門,不會一同離港。「一同到樓下公園散步,是我們可以接受的最大距離。」燕遐笑稱,14歲的Coco是「老女兒」,因為換算成人類的年齡,已經70幾歲了。
填補動物書寫的空隙
貓老了,不如從前喜歡撒嬌,作為父母會否感到傷心?陳燕遐笑言自己足夠成熟,接受Coco不同階段的成長。「貓有自己獨立的情感,我並不擁有牠,也不會支配牠做不舒服的事。牠是家人,而不是寵物。」
陳燕遐感慨,香港人的動保意識雖然已日漸提升,但對待動物的態度仍以自己為中心,社會的制度和法例跟不上時代,甚至落後於台灣。
她發現,每日餵飼流浪動物的前線義工其實不少,就各種動物權益議題發起社會運動的團體也漸成形,但能清楚地用文字表達訴求、做論述的人卻不多。
上年10月,她和數個熱愛動物的作家及大專教師組成寫作團隊「動物公民」,在各媒體撰文,借用在學術層面的寫作訓練,填補動物書寫的空隙,在知性的層面進行說理。「我希望社會對動物的討論,不要停留在感性的層面,只說窩心的故事。要推動社會進步,必須要有更多關於制度和法例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