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導盲犬】土生土長有優勢 更能適應香港式訓練
近年,「本土導盲犬」的新聞偶有出現,令人疑問:難道狗也有國籍之分?本土導盲犬即是香港出生的導盲犬,自出生起已在香港生活,早已習慣了香港各種環境特點,對掌握往後的訓練和表現的穩定性有先天優勢。
「香港式」過路訓練法 預留10cm距離
香港導盲犬服務中心主席張偉民(Raymond)形容,對於外地犬而言,香港「完全是第二個世界」。他以過馬路前停步的訓練為例,簡單描述「香港式」訓練的重要:「在香港,導盲犬必須停在黃色的引路徑上,絕對不能超越。但如應用外國的訓練模式,牠帶主人到馬路邊沿停步。香港的車輛過彎時往往會鏟上行人路『偷位』,靠得太近路邊,狗和主人都隨時會被撞飛。」初來港的「新移民」犬隻,對適應新環境已有難度,遑論日後要肩負引路重任。既然充當主人的眼睛,適應本地環境的訓練更是不容有失。
現時,香港共有不超過50隻導盲犬, 當中只有少部分是「本土」出生。導盲犬多來自外地相關組織,包括美國、日本和台灣。Raymond表示:「訓練一隻導盲犬約需20萬元,包括狗隻的日常生活、護理和訓練等。若是本土導盲犬,首先可以節省一筆交通費用,另外訓練成效亦大大提升,成本效益明顯更佳。」
香港無論居住空間、生活習慣、戶外環境,以至交通工具等都與國外完全不同,因此對導盲犬的訓練,亦需特別設計一套「香港式」方法。Raymond又以香港常見的竹棚架為舉,「對一般狗而言,從棚架下穿過毫無難度,但這些棚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搭建一個俗稱狗臂架的三角位,這是香港搭棚獨有的技術。若狗隻帶着人從旁邊走過去,即使狗隻可輕易通過,但人就可能會撞到頭了。」
Raymond坦言,香港導盲犬的專注力要求比國外更嚴格,主要因為香港人多車多,對狗隻而言構成較大壓力。走在街上,人狗不時有所碰撞,女士的手袋也總是剛好在狗隻頭上擦過,加上環境噪音亦多,而在外國不常見的扶手電梯也遍布香港各處,這些對外國犬來說都需時適應。
帶導盲犬入商場 保安員如臨大敵
「導盲犬被踩到會出於反射性吠叫,外國人視之等閒,但在香港,狗一吠叫全世界都會望着你。」
李苑甄(Edith)是香港導盲犬服務中心較資深的訓練員,她已完成4隻導盲犬的訓練,過程中亦曾遇到不少困難,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並未完全接受導盲犬。她分享一次帶領導盲犬走進商場的經過,苦笑形容保安員對待他們儼如對付悍匪一樣,「全程都有保安員密切監視,他們拿着對講機,表現緊張,不斷互相通報我們的位置,直至我們離開商場。」Edith補充,那些保安員也可能只是慎防狗隻便溺,或擔心其他顧客怕狗。
作為訓練員,Edith對於「香港式」訓練還有另一番見解。她憶述一次在外國訓練導盲犬的經過,「我牽着的導盲犬在月台上吠叫,那是一隻狼狗,在我們身旁推着嬰兒車經過的孕婦,完全若無其事,平靜地走過。」Edith當時想到,若導盲犬在香港吠叫,所引起的哄動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香港式」導盲犬訓練會針對吠叫、到處嗅聞等一般習慣,要求會較嚴謹,以避免引起市民反感。
倡議修例 讓導盲犬乘搭公共車輛
「如訓練中導盲犬沒有上過車,將來又怎樣帶領視障人士乘車?」
現時,本港並沒有任何法例支援「訓練中」的導盲犬,訓練員只能依靠社會各方的共識和禮讓,帶領導盲犬進出商場、餐廳、公共交通工具,從而進行訓練。而在缺乏法例保障之下,導盲犬被拒絕的個案亦多不勝數。今年3月,運輸署曾發出指引,「促請」公共小巴業界接受導盲犬及訓練中的導盲犬使用小巴服務,可是決定權始終落在車長手上,Raymond表示,至今仍有訓練員會被車長拒絕上車,理由通常是「有乘客怕狗」或「狗就是不能上車」。Raymond由2012年開始爭取更新法例,至今政府部門的回應僅是「已經知悉問題」,態度不甚積極,並沒有正視香港導盲犬服務發展緩慢的問題。
Raymond強調,如市民遇到導盲犬,應採取「三不一問」的方法,即「不干擾、不餵食、不拒絕」,以及主動上前關心視障人士是否需要協助。
在車上遇到導盲犬, 應該如何讓座?
巴士:下層最前排的關愛座,導盲犬會自動伏在地上;或可讓出輪椅空間。
小巴:最後排座位
電車:下層近車頭位置,就是滅火器旁邊的空間。
鐵路:可讓出任何位置,導盲犬會伏在主人腳下;亦可讓出輪椅空間。
在一般情況下,導盲犬使用者都很感謝市民的好意禮讓,但有心人必須事先問一問對方有沒有需要,如果對方快要下車,說不定不坐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