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拉響警報 金融體系「放水」能緩衝疫情影響?
昨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2020年1月中國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1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5.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增人民幣貸款3.34萬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截至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為202.31萬億元,按年增長8.4%;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56.36萬億元,按年增長10.7%。
1月金融統計數據整體表現超出市場預期,與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前中國的寬信用政策以及新年帶來的季節效應。2020年1月既是公曆新年的起始也是農曆新年的開端,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貸活動較為集中和頻繁。此外,受專項債發行提前影響,中國政府債券融資明顯擴張,地方政府專項債也成為1月社會融資規模的主要增量。
整體來看,疫情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以及貨幣政策的對衝效果,還未在1月金融統計數據中顯現。在沒有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反映微觀經濟活力的狹義貨幣(M1)表現並不好。1月M1按年增長0%,較上個月大幅回落4.4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低0.4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低。
M1無增長反映經濟活動不強
M1增長停滯也為中國經濟敲響警鐘。雖然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微觀經濟的活力並不強,企業支出和居民消費意願似乎較低。疫情爆發後,企業的經營和生產都受到嚴重影響,社會投資和消費也受到抑制。如果資金無法從需求端向供給端迴流,今後M1增速「擱淺」的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
在經濟活動停擺的情況下,單純地通過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投放流動性是不夠的。如果經濟活動不恢復,資金再多也只會「淤積」在一點。因此,復產復工才是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積極組織復產復工,但是在疫情沒有結束的情況下,復產復工面臨着重重困難。首先,為了防治疫情,中國很多地方採取限制交通和人員流動的政策,成為復產復工的一大障礙;其次,中國經濟正處於下行周期,即使復產復工恢復經濟供給能力,本就疲軟的消費端也需要在疫情中緩慢適應並恢復。
2月下旬復工率最多5成
根據中國華創證券的宏觀研究團隊的測算,2月下旬中國第二產業實際產能復工率僅在30%至50%之間。如果加上第三產業恢復時間,中國經濟活動至少要等到疫情結束才能完全恢復。
可以說,疫情導致的經濟活動停滯已經打破了資金從需求端向供給端流動的循環。因此,即使有大規模逆周期政策進行「放水」,在社會經濟活動無法完全恢復的情況下,資金的瘀滯情況不會得到根本性改變。這一情況將在2月的金融統計數據中更加清晰的體系。
此時,逆周期調節不能停止,復產復工等恢復經濟活動的舉措也應當與防疫工作齊頭並進。未來隨着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短期內紊亂的金融鏈條和經濟秩序也將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