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時裝周】J.W. Anderson 太陽底下創新鮮事
拒絕淪為崇拜儀式
雖然隨著科技和市場的劇烈改變,時裝周的存在價值受到嚴重質疑,但大部份時裝騷其實仍舊一票難求,許多設計師一直努力增加觀眾座位,以滿足日益壯大的新參與者,包括明星和博客等。增加觀眾席主要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向上發展,增添行數,但時裝騷畢竟不同演唱會,太遠根本看不清楚衣服;其二是向平面發展,即是延長天橋,但模特兒就隨時要行數百米的貓步。
Jonathan Anderson於今回倫敦時裝周,選擇了後者。他謂受到1960年代英國著名室內設計師David Hicks啟發,用一道道簡潔典雅的白色牆板間隔出狹窄的時裝走廊。這條時裝走廊不但能增加座位,而且可以讓觀眾近距離欣賞衣服,令時裝騷在網絡時代不至淪為純粹的崇拜儀式(Ritual)。
Prada 2.0 ?
至於衣服,如果你一向是Prada的擁躉,就會比較容易將Anderson的美學看「明白」,因為他與Miuccia Prada處於同一個「惡趣味」(Bad Taste)的譜系裏,旨在於常人眼中的醜陋中找尋美麗。
在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唸書時,Prada是Anderson的第二個家——他跟著Mrs. Prada的左右手Manuela Pavesi工作,因此我們經常在Anderson自家品牌裏看到Prada的影子;譬如來季的波浪和褶邊細節(2013春夏Prada)、喇叭型的衫擺和褲管(2008春夏Prada),在女性化的設計中卻注入不少硬朗元素,成為他自家的中性風格,例如窩釘和拉鏈。
Anderson造鞋的意念也盡得Prada真傳,尖頭絲帶kitten heels有婆仔味之餘,亦帶一絲性感;另一對色彩豐富的「魚鱗」(由黑、藍、銀色皮、啡色透明膠片和米色蛇皮組成)高跟鞋是整個系列裡最好的單品,注定成為大熱款式,以物料凌駕設計之上,條「橋」亦與Prada的2011秋冬系列接近。
在「無新鮮事」中創新
Anderson在邀請信中引用了David Hicks的說話︰「今日令人興奮的是個人能有選擇的自由,能在廣闊的範圍裏做出種種可能。」這說法其實非常弔詭,時裝工業看似巨大,但有時你會發覺創意如此凋零。太陽底下無新事,能夠在現有的元素上調節混雜,創出「新」事物已經非常不易。故此,Anderson絕非只是一隻Copy Cat,他自有其獨到之處,比如輪廓上的實驗色彩較Prada濃厚得多,從其「古怪Cutting」可見一斑。如果說Prada難穿,其實J.W. Anderson更難穿。但我們的確需要這類型的設計師,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只是重複「完美」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