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從油畫看1920年代妝容 粉紅潮流取代樸素

撰文:黃立暉
出版:更新:

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本周四(2月25日)上畫,讓史上第一位變性人、原名埃納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的莉莉易北(Lili Elba),他的故事呈現銀幕。雖然電影、小說及1933年出版的回憶錄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三者間的演譯角度迥異,時尚與藝術始終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我們將一連3天分3個部分閱讀。

除了電影與小說,格爾達的真迹最能反映莉莉的真實面貌。最後一個部分,我們將從她的繪畫風格、畫中的時裝、妝容,去看莉莉形象上的變化。(系列報道三之三)

(環球電影提供)

畫筆之下,莉莉一直存在於畫布之中,由生至死,格爾達的油畫彷彿賦予莉莉生命、成長,乃至永生。由一開始的柔弱稚嫩,繼而雍容華貴,到後來奔放自如的女性媚態,由時尚穿搭到姿態表現,都呈現在格爾達的畫中。

繪於1928年,格爾達韋格納的人像畫作 ── 《莉莉易北》。

用妝容喚醒莉莉

書本是這樣寫的:「倘若格爾達仔細算過,應該會發現目前已經累積100多幅莉莉的畫像……莉莉的棕色瞳孔隱在一排長睫毛後面;眉際雜毛都已拔淨,眉峰挺秀;一側頭髮搬到耳後,露出不停晃盪的琥珀耳環。」這是格爾達搬到巴黎不久,對畫中莉莉臉上的形容。

首先我們得知道,1920年以前,雖然女性已經廣泛在臉上塗妝,但仍是奉行不起眼的自然妝容為主,避免誇張色彩。是以一直女性的粉底都僅僅只有白色,走在街上濃妝艷抹的女性,均被視為不正不經。可想而知,其時的女性人像畫同樣以樸素形象為主流,譬如清純的女孩形象,或勇於犧牲自我的聖母
畫像等。

繪於1930年,莉莉與格爾達的肖像。冶艷的妝容不但不使二人低俗,反而顯得更有女人味。女性間親密的肢態也是當時人像畫作中鮮有的表現。

格爾達畫中的女模特兒則有別於此,即使濃妝艷抹,也不會予人放蕩感。受惠於當時的潮流,化妝品商赫倫娜魯賓斯坦創造了粉紅色的粉底,完全改變了當年的化妝基調。隨着當代婦女的傳統形象受到影響,大眾也相對地容易接受格爾達的畫風 ── 模特兒都濃妝艷抹、滿身時裝,透過一種前衛的眼光突顯出女性的美。

畫於1928年的《紅心皇后》,亦即是莉莉,從容不迫的動作顯得極為自信。

妝容與時裝,當然地成了莉莉尋找自我的表面手段。但這些女裝打扮和姿態,又有幾分真的是莉莉個性的本質?正如書中所說,即使莉莉在「黑夜街」隔房學習舞孃搔首弄姿,偶爾還是會覺得舞孃那「白皙大腿朝前踢時多麼詭異」,「上臂內側因憎恨羞恥而發熱」。所以在格爾達的畫中,「初出茅盧」的莉莉雖然一如典型女性般姿態矯柔,但到了後期,莉莉在媚態之中又展露了點點率直,即使穿著高跟鞋,臉上掛着濃妝,她卻索性把腿架在椅上,口裏叼一根煙、手執一張撲克牌,正視觀眾;身後不再是華麗的背景,而是邋遢的室內。一切像在跟你說:即使我再美麗,我也會吸煙、會賭博,會啜一口桌上的威士忌,但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女人。類似的畫作在後期愈見愈多,也讓人感到畫中人漸趨從容不迫。

電影中莉莉經過第二次手術後便離世(根據資料顯示,她經歷過5次手術),而格爾達在莉莉死後仍然未停止過莉莉的人像畫作,她用愛同時接納埃納與莉莉;用時裝和派對來滋長她,再以畫筆讓莉莉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