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父母赴港讀研興起:幫兒女取得香港身份考高考,留在中產階層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據《南方週末》報道,內地中產階層父母赴香港讀研究所的消息引發關注。報道指出,內地中產家庭看重的是孩子升學的新可能,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學生,有機會以較低的分數考入內地985、211大學,這在網絡上被稱為「普娃(普通資質的孩子)逆襲的首選之路」。

這些父母最擔心的是階層滑落的危機感,他們認為比起硬逼孩子奪取好成績,先讓自己先到香港讀研究所,取得香港身份,就能有機會為孩子的教育換條賽道。

在《後浪研究所》採訪的父母中,211大學畢業的露露,憂心孩子會淪為深圳中考分流的50%;北漂20多年的Lilian,為孩子升學路上沒有北京戶口而發愁;杭州的鄭先生,在女兒不到一歲時就開始考察周邊的國際學校,卻因為不是外籍身份被拒之門外。

內地父母赴港讀研風潮興起。(視覺中國)

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內地招生,其中港大、港中文等8所院校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俗稱「港八大」,QS排名與內地頂尖985高校相當。而這批中年人,多半選擇港八大之外的7所院校。例如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香港東華學院等。

《南方週末》先後向香港珠海學院、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恆生大學等學校發郵件諮詢招生情況,僅收到香港都會大學的回覆,該校表示,「研究生課程在過去五年招生持續增長,當中包括35歲以上人士」。

「雞娃」不如「雞自己」?港八大以外的新選擇

《南方週末》指出,受疫情三年的影響,香港宣布優才、高才等多項人才引進計劃,但優才、高才的申請門檻並不低,年薪高於250萬港元,或者有全球百強大學學士學位,還是把一些家庭擋在了門外。去香港進修從而獲取簽證就成為一種熱門的替代選擇。

《後浪研究所》採訪2021年申請香港碩士的露露,她說如今在深圳,身邊1/3的父母都在考慮申請香港身份,而曾經被嘲笑的「水碩」也作為一種獲取身份的途徑被一搶而空,「香港入境處身份證預約辦理已經排到了12月,太魔幻了。」
除了深圳父母,在北京互聯網龍頭企業(大廠)工作了15年的Lilian在38歲這年決定赴香港讀研。

內地中產階層父母興起來香港念碩士,取得香港身份為孩子教育鋪路:

2018年,Lilian 7歲的女兒面臨小學擇校,她們全家從昌平搬到了北京海澱,租了個有學位的房子,每月房租8500元人民幣,但沒有北京戶口意味著女兒在小學五年級或是初二的時候,一是原籍讀書參加高考,二是上國際學校將來出國……這些在她看來都不是最優解。

家庭規劃上,Lilian和老公達成了一致:「未來一年,她去香港讀研,他留在內地工作,承擔起養家的重任。」

Lilian認為,「我現在花的每一筆錢,長遠規劃都是為了子女教育做投資。」Lilian亦估算來港一年的開銷,讀研學費不到30萬元人民幣,衣食住行算50至60萬元人民幣,加起來大概80至90萬元人民幣。

父母讀研究所只是第一步

獲批簽證還只是移居香港的第一步,內地人士可通過香港優才計畫、專才計畫、留學進修計畫等方式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而後,在香港待滿7年且滿足「以香港為常住地」的條件,才能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按照香港立法會2020年發表的「全球爭奪人才」《研究簡報》顯示: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獲批簽證的內地人才中只有12%在香港工作、居住滿七年,最後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赴港讀碩依託於香港留學進修計畫,即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由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5月19日推出。按照規定,只要在港接受合規的全日制研究生課程一年後,就可獲得一年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即「IANG簽證」。2022年10月頒布新政後,由一年放寬至兩年。

這些父母獲得學校錄取後,可以申請學生簽證,入境後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從學校畢業後,可以獲得兩年的IANG簽證,憑此可續簽身份證。最後,再通過工作簽證續簽,滿七年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最後一步,其18歲以下子女便可通過申請受養人簽證完成隨遷。2019年8月,43歲的深圳媽媽劉雅茜,就向香港珠海學院投出了碩士申請。該校碩士研究生課程開設有13個專業方向。劉雅茜報讀的專業需修滿30學分,且GPA不低於 2.0(滿績為4.0),即可畢業。

劉茜指出,他下定決心的關鍵是看到身邊的成功案例。2019年上半年,朋友的兒子通過DSE考試考入香港科技大學——那個男生高二時數學只能考二十多分,但在DSE考試中,數學物理都考到了5分(3分合格,7分滿分)。這讓她意識到,「這條路徑真正可行」。

清華大學是其中一間參與2023/24 學年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的院校。(資料圖片)

和無數家長一樣,劉雅茜迫切地希望孩子能上個好學校。她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碩士,「第一學歷像一個人的基因一樣,是沒法改變的。我們沒法接受孩子未來去上大專或者三本」。

2019年,為陪伴念初三的女兒衝刺中考,劉雅茜從一家知名外企離職。2020年4月,劉雅茜被香港珠海學院錄取。對於這些父母來說,自己讀碩只是第一步。邁入門檻之後,讓隨遷的孩子通過DSE考試獲得高學歷才是深層次目標。

相比內地高考,DSE考試報考人數少、被重點高校錄取率更高。根據香港教育局的資料,2023年DSE報考人數為50823人,而香港八大每年提供15000個學士學位給本地學生。也就是說,2023年香港八大的報錄比為3.4∶1,錄取率大約為40%,遠高於內地985、211高校的錄取率。

劉雅茜還覺得,DSE考試中「除了英語,其他科目相當於內地高一的水平」。而如果參加高考,按照女兒的成績,「拚命三年,最後也只能上三本」。如今,她們的目標可以是香港前三所院校——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想讓女兒有深圳戶籍,有香港身份

劉雅茜甚至為女兒做好了更長遠的規劃。2019年,她花費1500萬元在深圳寶安中心區買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根據中介提供的資料,寶安中心區2019年房價約為10萬元/平方米。她的想法是,「如果孩子未來靠不上我,起碼還能收租」。

這位母親暢想,十年後,「女兒有房,有深戶,有香港身份,有中上顏值,還有碩博父母」。對於這些媽媽們來說,如何讓孩子儘可能留在中產階層,是為人父母的課題。

這條路上多是母親。在赴港讀水碩的帖子中,常常出現「全職媽媽」這樣的字眼。除此之外,職場媽媽也會更多選擇犧牲自己的工作。到中年赴港讀碩,雖然仍是少數人的選擇,但卻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

香港珠海學院。(資料圖片)

究竟有多少中年父母赴港讀碩士?

負責留學諮詢的周顏明顯感覺到,這兩年來諮詢的家庭越來越多,總數近萬。她表示,這可能與疫情有關,「前兩年疫情,線上授課,能夠節省因通關、租房等產生的人力財力支出,讀港碩拿身份的管道因此得到更多關注」。

周顏表示,公司每年成功拿到香港身份的家庭有近兩百個,但2023年上半年出現爆發式增長。這類家庭關注的問題,也從「為什麼香港身份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變成「我的家庭情況應該怎麼做才能拿到身份」。

這種增長與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密切相關。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在招攬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兩年,為期兩年。

此外,施政報告還推出多項其他人才引進政策,包括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畫」的年度配額、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放寬輸入內地人才計畫等。這幾項人才引進政策為內地人打開政策窗口,也讓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讀碩的機會。

港府於2022年8月公布人才清單,符合清單的11項行業和專業領域的申請者,可於「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獲得額外分數優先來港。(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港府政策會否調整?

「父母總想為孩子做點什麼。從『雙減』前的校外補課,到高考移民,再到現在的赴港讀碩,本質都是相同的。」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王衛華看來,赴港讀碩的本質是教育內卷下的另闢蹊徑。

王衛華表示,家長的這種做法便是在利用政策上的設定,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資本等條件轉化為孩子的升學優勢。「香港推出眾多人才引進政策,希望留住優秀人才,增加其競爭力。而內地高校對香港學生也有一些優惠和利好。」

但他預測,如果這種現象持續發展,影響到教育公平,政策可能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