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癆日|中國潛伏感染者達2億人 2035年有望終結結核病嗎?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癆日(又稱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不少人會在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認識肺癆(肺結核病),但作為歷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肺癆至今依然是嚴重危害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發肺癆約有80萬人;結核分枝桿菌攜帶者更是高達2億人。2022年,全球有1060萬新發肺癆患者,130萬人死於肺癆,是僅次於新冠感染的世界第二大單一傳染源死因。

肺癆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分為肺結核和肺外結核。肺結核是最常見類型,有傳染性,典型症狀包括臉色蒼白、身體消瘦、劇烈咳嗽甚至咯血,胸悶胸痛、午後低熱、夜間盜汗、乏力、食欲減退和體重減輕等也是常見症狀。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結核病一旦發病,90%的病灶會集中在肺部,出現發燒、咳嗽甚至是咯血的情況,整個肺部會被嚴重破壞,結核病菌也會散布在其他臟器,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與愛滋病防治所結核病防治科主任陳靜主任醫師介紹,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覆合群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慢性傳染病。人體許多器官和系統均可患結核病,如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骨結核、腸結核、皮膚結核等,其中以肺結核最為常見,約占85%。

北京胸科醫院,一位肺結核患者的胸部X光片,右肺出現空洞和病灶。(新京報)

肺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肺結核病人在咳嗽、打噴嚏、高聲喧嘩時,將帶有結核分枝桿菌的飛沫噴出體外,健康人吸入後可能被感染。研究數據表明,一名傳染性肺結核病人,一年內能使10至15人感染結核分枝桿菌。

一旦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就有可能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當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低熱、盜汗、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尤其是咳嗽、咳痰超過2周或伴有咯血者,應盡快就醫,以在早期發現活動性肺結核病。

據介紹,人類普遍對結核分枝桿菌易感,中國約有1/5人口感染結核分枝桿菌。不過,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後是否發病取決結核分枝桿菌的毒力、數量,以及人體抵抗力。

肺癆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性極強。(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助理李濤主任醫師介紹,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和高發人群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員;另一類是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如愛滋病病人或感染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血透病人、矽肺病人、糖尿病患者、酗酒者、營養不良低體重人群等。

陳靜介紹,接種疫苗有效預防結核病,中國為新生兒免費接種卡介苗,雖不能完全避免被感染,但能有效預防兒童重症結核病的發生。同時,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及生活習慣,包括咳嗽和打噴嚏時要注意遮擋,或用紙巾捂住口鼻,均衡飲食、勞逸結合,室內場所要保持通風,出入醫院、結核科門診等地方時要戴好口罩。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35年終結結核病流行」目標。北京胸科醫院結核一科主任醫師初乃惠認為,要在2035年終結結核流行,按照目前的下降速度還不足以達到,「我們需要更新的技術、更好的藥品、更好的治療方案,否則比較困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結核病臨床試驗合作中心)

北京胸科醫院主任醫師段鴻飛介紹,結核病患者每天要服用多種藥物,吃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尤其耐多藥結核病,幾乎一定會有不良反應。初乃惠指出,未來要進一步減少藥品種類、縮短療程,同時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應風險。

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傑表示,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發現結核病患者的主要途徑是「因症就診」。《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在所有具備傳播結核桿菌能力的患者中,40%的患者並無症狀,3/4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結核病。

最新研究表明,未就診的患者導致的結核病傳播占結核病社區傳播的近70%。因此,解決結核病防控重大問題的路徑要變為「主動篩查」,包括採用結核病舌拭子檢測技術,大規模篩查結核病;將結核病檢測納入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對65歲以上長者、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者、免疫缺陷人群等進行主動篩查等。

鄭志傑認為,只要合理應用資源、工具和方法,策略性地進行早期篩查,可以突破在主動發現病例方面的瓶頸,「中國有望成為首個在2030年實現『發病率下降80%』的高負擔國家,並給全球終止結核病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