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兩年 全港街舖爆逾百宗蝕讓 有業主慘輸2億離場

撰文:蔡偉南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自2020年初在港爆發至今,持續逾兩年,期間斷斷續續推行的限聚令、禁堂食等防疫措施,均令零售、餐飲商戶生意受重創,舖租跌至谷底,連帶舖位價值亦「大插水」。據《香港01》統計,自2020年起,街舖市場已錄得超過100宗蝕讓個案,個別蝕幅高達六成,亦有旺區街舖業主損手逾2億元。業界人士認為,零售市況前景仍然未明,舖市跌勢未止,料今年餘下時間蝕讓個案只會愈來愈多。

四大零售區錄40宗蝕讓 九龍成重災區

翻查2020年1月至今的街舖成交紀錄,發現街舖市場兩年間共錄得至少約104宗蝕讓成交。其中,2020年及2021年分別錄約42宗及55宗,今年1月至3月份則暫錄7宗。按地區劃分,重災區為九龍區,佔整體個案約52%,港島及新界區則分別佔約32%及16%。

若集中計四大核心零售消費區,合共有約40宗蝕讓個案,當中九龍兩區、即旺角及尖沙咀佔最多,分別有約15宗及12宗蝕讓買賣;銅鑼灣及中環則分別有7宗及6宗。

疫情持續兩年多,街舖錄得不少蝕讓個案,個別蝕讓幅度高達六成。

11宗帳面貶值逾30% 栢麗大道舖蝕2億

至於以蝕讓幅度計算,帳面蝕30%或以上的街舖買賣個案有11宗;蝕幅超過50%的個案有2宗,其中一宗為灣仔堅彌地街3號置樂台地下4號,面積約290平方呎,2月份以550萬元易手,較2012年11月買入價1,330萬元,帳面勁蝕780萬元或58%,以蝕幅計,成為近年「蝕得最甘」之地舖。

而另一宗蝕逾50%的個案,為由資深投資者李耀華持有的尖沙咀彌敦道栢麗購物大道地下29至30號舖連一樓15號舖,在2020年10月以約2.1億元沽出予另一投資者林子峰,較2012年買入價約4.398億元,八年間帳面蝕近2.298億元,暫為疫情期內蝕讓金額最多的個案,貶值幅度52%。

大部分蝕讓舖位有一共通點

對於疫情下,街舖蝕讓成交,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李根興指,疫情第五波爆發至今仍然未受控,估計未來會有愈來愈多同類個案。他指,相關蝕讓街舖主要是2012年至2014年自由行高峰期買入的舖位,若現時推出放售,高買低賣,普遍預貶值兩至三成,而近年個別錄得跌價超過五成的個案,估計僅屬個別情況,市場亦甚少同類「蝕賣」放盤。

除了核心區屢現損手情況,新界區也未能倖免,不乏勁蝕個案。如過往為內地水貨客集中地之一的元朗大馬路,有元朗段81號全幢三層舖位,累積劈價五成,終在2020年中以約9,000萬元易手,較2014年以1.35億元購入價,帳蝕4,500萬元或33%離場。

去年1月份「舖王」鄧成波家族亦以約4億元,沽出西貢親民街16號西貢花園地下入口及1樓舖位,面積共28,439平方呎,較2017年購入價4.38億元比,帳面大幅蝕讓3,800萬元或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