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樓價貴空間細 共居大廈疫市擴張三年開4幢

撰文:黃皓琳
出版:更新:

本港樓價高踞不下,租金升幅也相當驚人,年青人想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仿似是遙不可及。正因如此,針對年輕客源的共享生活空間(Co-living Space)近年尤如雨後春筍。來自印度、具從事房地產經驗的Sachin Doshi,為共居空間企業Weave Living 的創辦人,短短三年內已在港開設3幢共居大廈,他認為,港樓價高昂,房屋面積空間有限,而且租住房屋質素參差,疫市下將繼續開拓第4幢全新共居空間。

在港租樓質素參差

Sachin Doshi 曾於澳洲從事房地產業務,13年前獲委派來港工作和定居,及後看準本港的房屋問題,決定自立門戶,在2017年及去年先後在太子及紅磡開設共居大廈Weave on Boundary及Weave on Baker。

彈性短租服務 迎合受疫情影響人士

集團首幢位於太子的共居大廈,至今已營運3年,入住率維持94%,本月底,集團將在大角咀開設第三間共居大廈Weave on Anchor。而位於西營盤的第四幢共居大廈,也有望年底開業。

疫市下擴張,Sachin Doshi 深信「共享租住房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市場有源源不絕的住屋需求,特別是經濟條件受是次肺炎疫情影響的住客。」共居大廈提供一個月的短期服務,收費模式較彈性,入場門檻低,有助此類住客解決財務問題。

Sachin Doshi表示,共居大廈在租約及租金上較彈性,入場門檻低。(黃舒慧攝)

Doshi 以他個人經驗為例,「我在港居住的單位面積很有限,搬家時,原有的傢私不適合新居,變相又要重新添置家具。」但共居大廈已提供基本設備,一些非經常使用的家電、設備可放在共享空間,毋須在有限的地方浪費空間,對環境、人、資源的運用也是負責任,另集團有團隊負責房間的維修工作。

他深信共享居住的出現,不單止反映居住方式的改變,亦反映社會開始注重可持續發展。

+1

外國住客佔一半 親改設計迎需求

面對愈趨激烈的競爭,要在不同的共居空間中突圍而出,Doshi 表示每幢大廈的空間設計、服務及質素,均花上不少心思。他曾因為構思房間設計而苦惱失眠,鎖碎如電源插座及USB放置位置、房間的門應向左或右開等也一絲不苟。

甚至連每種房型的名字,Doshi 都仔細構想,棄用市面上常見的「城景房」、「豪華房」等字眼,改用簡單及時尚的名稱如「Studio Queen」、「Studio Luxe」等。

四分之一住客為學生

除解決實際住屋問題,Doshi 強調共居大廈的其他功能,包括幫助住客建立社交生活,他形容共居是「absolutely(絕對地)容易與人交朋友」。旗下共居大廈的香港與外國住客人數約各佔一半,當中約25%為學生,其餘在職人士住客,既有從事網球運動、律師,也有醫生、護士、飛機師等行業。為了讓來自不同地方、專業界別的住客拉近距離,旗下共享空間經常舉辦活動,涵蓋飲食、運動、以至投資類。

↓↓↓大角咀Weave on Anchor環境(按圖放大)↓↓↓

+5

大角咀項目月租8,600元起

本月底開業的大角咀項目,前身為酒店,樓高19層,全幢共有逾35,000方呎,設有193間房間,分單人及雙人房兩種,實用面積約71方呎至146方呎,月租由8,610元至16,800元不等,租金已包括管理費、水電煤及上網等雜費,每周也會提供打掃房間服務。據知暫收逾40個申請。

↓↓↓太子Weave on Boundary、紅磡Weave on Baker環境(按圖放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