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回暖:雙方都展現了政治智慧、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中美關係崩壞是美國打壓中國的結果,也是雙方互動的結果。
同樣,中美關係回暖是美國階段性調整對華政策的結果,也是雙方互釋善意、良性互動的結果。
過去幾個月內,中美之間雖仍不時爆發爭吵,但整體而言,回暖的態勢十分明顯。
美國方面,為爭取中國參加11月在舊金山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過去半年內主動放低姿態,釋放善意,為中美關係走出低谷創造條件。從六月份布林肯訪問中國開始,拜登已經先後安排了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總統氣候代表克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以及加州州長紐森等六位要員訪問中國。
特別是舒默與紐森訪華,大家普遍認為是代表拜登來送邀請函的。舒默以多數黨領袖和拜登密友的身份送,紐森以召開APEC會議所在州州長的身份送。不管拜登此舉是為了APEC峰會的權宜之計,還是真的不想讓中美關係繼續走低直至崩潰,這個誠意還是很明顯的,姿態也放得很低。
過去半年,儘管拜登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針對高科技產業的封殺措施,推動國際產業鏈轉移,在日本G7、印度G20上仍不斷宣揚中國威脅,動員包括印度在內的國際盟友體系針對中國,但是對比之前美方對華政策的凌厲與綿密,打壓力度明顯減弱,開始有點「雷聲大雨點稀」的感覺。
再來就是在俄烏戰爭上,美方不再炒作中國援助俄羅斯等話題,不再在這個問題上對中方施加壓力。一個原因可能是美方經過一年多觀察,確實沒有發現中國「致命性援助」俄羅斯的證據,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美方也認識到,如果在俄烏問題上繼續對中國施壓,反而可能把這件事變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期,更加速中國向俄羅斯靠攏。
另外就是剛剛爆發的以巴衝突,中美雖然在支持以色列還是同情巴勒斯坦問題上有明顯分歧,但在一些根本問題,比如反對任何針對平民的襲擊、以巴應該努力返回「兩國方案」等問題上,卻有着難得的共識。
美國軍方這幾個月來也在持續努力,希望以有關人員變動為契機,恢復與中國軍方的接觸交流。
作為對美方上述轉變的回應,中方的變化也非常明顯。
《人民日報》最近發表署名為「鐘聲」的評論文章,《推動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好起來》。這是中美關係崩壞這幾年內,《人民日報》署名「鐘聲」發表的基調最積極、最温暖的中美關係評論文章。
文章說,「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雙方應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在重返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共識基礎上,推動中美關係止跌企穩,儘快回到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文章還說,「中方始終認為兩國應該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始終相信中美應該互利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始終期待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而不是滑向衝突對抗。中方始終認為,要跳出競爭對抗邏輯,照顧彼此利益和關切,尋求交流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畫出合作共贏的最大同心圓。」
在上述文章發布前後,中國外辦主任兼外長王毅訪問美國,和拜登、布林肯、沙利文及國會的政要都見了面,為中方參加舊金山APEC掃清障礙,提出了「重返峇里島 通往舊金山」等主張;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辦公室主任、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也於11月8日至12日應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邀請訪問美國。
另外,美國商務部10月6日將42家中國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這42家中企被指控在2023年3月1日之後,向與俄羅斯軍方有關的進口商供應原產美國的集成電路。和之前美國製裁時中方旋即對等制裁不同,針對此次美方制裁,中方雖有口頭批評卻沒有發起對等反擊。
再者,在香港特首參加APEC會議問題上,美方儘管沒有解除對李家超的制裁。但為解決香港參會問題,美方還是發了邀請,處理辦法是特首「由於日程事宜」,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代為出席。這背後的交涉雖然外界無從得知,但是業內都了解這個安排背後的外交彈性。
可以說,為「讓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好起來」,中方最近也一直在釋放善意,外界也都看到了中國的努力。
其實若把視線拉長到去年還可以發現,雙方試圖改善雙邊關係的努力早已有端倪,峇里島峰會,一些重要外交人員的崗位調整等,都是隱約可見的伏筆。遺憾的是,這期間因為又連續發生了佩洛西訪台事件與氣球事件,如兩股不期而至的寒流,打亂了雙邊關係變暖的節奏。
幸運的是,儘管這兩股寒流嚴重惡化了兩國民間對彼此的敵意,給雙邊關係造成了致命衝擊,但是在最高層,在呼籲改善雙邊關係的知識界和兩國領導人層面,仍然保持着難得的戰略清醒,展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說雙方都展現出了高超政治智慧,是因為雙方民意都已經被空前調動起來,在敵對已經成為雙方主流民意的情況下,為大眾政治和執政形象考慮,領導人如何既順應民意保持政治正確,又把握契機引導民意發生轉變,緩和雙邊關係,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尤其在政治言論可以隨意表達,同時又施行民選制和兩黨制的美國,從上到下都把中國視為比俄羅斯更危險的系統性挑戰者,大眾意見和政黨政治競爭互相強化,給政治人物提供的騰挪空間非常有限,而且美國本身又馬上要進入一個選舉周期,對拜登而言,如何引導這一變化確實是一大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民意反噬。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美領導層都牢牢掌握住了國內局勢,一方面照顧到了國民普遍情緒,一方面又從大局和各自需要出發互釋善意,扭轉了之前中美關係一路下行的危險趨勢。
說雙方都保持着難得的戰略清醒,是因為雙方在鬥爭的過程中都充分認識到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沒有如一些極端民粹言論所主張的那樣把中美關係推向無路可退的絕地。
過去幾年,美國主張對華極端強硬的新保守主義勢力一直在把中美往熱戰的方向力推,希望通過一戰來遏制中國崛起進程,一勞永逸消除中國威脅,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中國的一些極端民粹聲音也完全不顧國計民生和民族復興大計,煽動要敢於與美國「貿易歸零」,叫嚷要擊落美國政要座機,甚至主張不惜犧牲整個中國東部也要與美國決一死戰。
然而雙方這幾輪交手下來,國內民粹感受到了中美關係惡化給中國經濟、就業、進出口、產業鏈與國家安全等帶來的系統性影響,開始在心態上出現某些變化;美國政府和主張對華強硬的極端保守主義勢力也在鬥爭中領教到了中國的硬氣,認識到打壓並不能使中國屈服,反而會更激起中國人的鬥志。
雙方領導層的戰略清醒就在於沒有被上述這些極端主張綁架,而是牢牢把握着鬥爭的邊界與底線,既讓彼此都領教到了對方的實力與態度,又從各自需要和國家利益出發,為對方政策轉圜留出了彈性空間,促成了中美關係的階段性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