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密集接觸為習拜會鋪路
上月底以來,中美開啟了密集接觸模式,最新的進展是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訪美。
綜合中美官方的消息,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的何立峰將從星期三(11月8日)起訪問美國五天,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財長會議前,於9日至10日在三藩巿與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舉行兩天會談。
這將是中美兩國經濟領域高級官員在四個多月裏的第二次會晤。
耶倫今年7月訪華時,獲得北京高規格禮遇,行程滿滿當當。除了何立峰,她也與中國總理李強、時任央行行長易綱及當時剛剛履新央行中共黨委書記、後來接替易綱出掌央行的潘功勝會面。耶倫還與已經卸任的中國前副總理劉鶴和前央行行長周小川見面。
相較於中美在地緣政治、科技、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尖鋭矛盾,雙方在經濟和金融領域還是比較有得談,屬於「低垂的果實」。耶倫訪華結束後,中美在9月宣佈成立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就經濟、金融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這是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放棄雙方定期會面機制後,中美首次恢復定期經濟對話。
何立峰此次訪美,將是耶倫中國行雙方建立對話的延續。中美有必要在經濟領域持續溝通、化解誤會,眼下雙方脱鈎斷鏈的風險加大,經濟政策的協調不僅關係到中美兩國,也事關全球經濟的穩定。
耶倫星期一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署名文章,釋放了力求在保護美國重要國家安全利益同時,與北京維持穩定和健康經濟關係的信號。
她強調,美中關係不能只是靠危機管理,兩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的40%;建設性的經濟關係,不僅是美中整體關係的穩定力量,也有利於兩國及其他地區的工人和家庭。
不過,耶倫預計也將在三藩巿繼續「敲打」北京。她在文章中強調,美國尋求與中國展開健康的經濟競爭,但這需要基於規則和公平競爭的環境。耶倫表明,將在與何立峰的會談中,「對北京的不公平經濟行為提出嚴重關切,包括大規模使用非市場工具、市場準入壁壘,以及針對美國在華企業的脅迫行為」。
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在何立峰訪美的消息出爐後,設法淡化外界對這次會談能產生具體成果的期待,強調雙方不會在會談中做「政策交易」,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雙方新的經濟溝通渠道能如何更好地運作,確保「它不易受到衝擊」。不過,在中美嚴重缺乏互信的當下,雙方有意願保持溝通,就讓外界看到曙光。
除了何立峰訪美,中美近期在各個領域的互動多得有些讓人眼花繚亂。
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國外長王毅10月下旬訪美,隨後中美於11月1日在維也納舉行兩國外交政策磋商;11月3日,中美首輪海洋事務磋商在北京舉行;11月4日至7日,中美又在加州舉行氣候變化會談;本周一,中美還罕見地在華盛頓舉行核武器軍控會談,這是奧巴馬政府以來,中美首次舉行這樣的會談。
雙方在短期內如此高的互動頻次,是近年來沒有過的。王毅在訪美時稱,通往三藩巿之路不能靠「自動駕駛」,這一系列接觸說明,中美都在為實現元首峰會努力。雖然北京至今對中國領導人訪美和即將上演的「習拜會」守口如瓶,但氣氛都烘托到這兒了,下周習拜會不登場的概率已經很小了。
習拜會能避免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狀態長期持續,為雙方的競鬥設立邊界,降低誤判導致衝突的風險。但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依然難以調和,雙方現在的摩擦點又多,讓雙邊關係變得脆弱,發生變數的可能性很大。三藩巿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峇里島?在習拜會開場前,外界已經在高度關注這個可能。
中美元首去年底在峇釐島會晤後,兩國關係不到幾個月時間就因為氣球事件的小插曲跌入低谷,中美關係經不起這樣的一再折騰,三藩巿會晤後,雙方又要如何避免歷史重演?
就在白宮為元首峰會移除障礙、創造積極氛圍之際,美國參眾兩院議員上周提出《香港制裁法》法案,要求政府制裁香港49名法官、檢察官及官員。這也凸顯美國內部對於中美關係的態度分裂,以及白宮的外交政策在國內深受掣肘。
眼下,美國即將進入大選周期,中美存在深刻矛盾的台海問題,也將因為明年初台灣總統選舉變得更敏感;再加上越來越紛亂的世界,隨時可能發生像俄烏戰爭那樣會加深中美分歧的事件,中美即便實現元首會晤,前路依然充滿崎嶇。但無論如何,兩國領導人能見一面,為雙方化解目前的極度不信任邁出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